注册
推广

重访习近平国内考察地: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守望相助,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重访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考察地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题:守望相助,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重访

原标题:

守望相助,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重访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考察地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题:守望相助,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重访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考察地

新华社记者

梦想凝聚力量,团结开创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前进方向。

五年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一次次走进干部群众中间,访民情、问民意,对民族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寄予深切期望。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新华社记者近期对西藏、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进行了回访。牢记总书记嘱托,这些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

秋天,象征收获。那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共奔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温暖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内蒙古锡林浩特牧民玛吉格墨绿色的蒙古袍上,84岁的老人神采奕奕。

回忆起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家中的场景,玛吉格觉得仿佛就在眼前:“总书记到我们家,全家人心情十分激动,他的话语温暖,平易近人。”

宝力根苏木巴彦淖尔嘎查牧民玛吉格(右)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养老社区里(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短短三年间,玛吉格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建了标准化棚圈,饲养的牲畜数量翻了一番。“牧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都很满意。”玛吉格感慨道。

塞北草原、天山脚下、西南边陲……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的感人场景,深深镌刻在人们记忆中。人们记得,他走进百姓家里,关切地询问生产生活情况;人们记得,他同大家围坐在一起,倾听意见、共谋未来。

2015年1月,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他拉着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的手坐在一张长藤椅沙发上,同大家一起观看反映独龙族生产生活巨变的短片。

这是2016年11月23日拍摄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我们独龙族人民正和全国人民一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高德荣说,“过去独龙族没有产业,现在我们种植了6万多亩草果,还有两千亩重楼,老百姓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左)和村民聊天(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从茅草房、杈杈房到新建的安居房,从生活用品都得靠人背马驮到水电通进家里,从大雪封山时“与世隔绝”到每年游客在十几万到20万人次,独龙族实现的翻天覆地的变迁,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迈上跨越式发展轨道的印证。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发达地区的无私援助、各族干部群众的矢志奋斗下,民族地区不断提升速度、缩短“差距”、补齐“短板”。

尼洋河畔的西藏林芝八一镇巴吉村,醉人的自然风光与喜人的发展风貌交相辉映。

西藏林芝八一镇巴吉村村民格桑旺久在家门前擦拭新买的越野车(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2011年7月,习近平曾来到这里,了解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嘱咐大家“坚持因地制宜,广开致富门路,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

如今,巴吉村的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3亿元,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925.6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是2016年西藏自治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多。

“巴吉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借助林芝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成立了汽车运输队等经济实体。我们采取的‘招商引资+公司入驻+土地入股+集体分红+群众受益’发展模式,让全村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巴吉村第一书记赤列旺堆说,巴吉村力争到2020年实现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到3万元至4万元的目标。

随着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随着脱贫攻坚下足“绣花功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正成为跃动在中华大地上的生动现实。

[责任编辑:熊世华]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独家策划

推广
推广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