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推广

《归来三峡》:一场“中国第一 世界唯一”的诗词盛宴


来源:凤凰网重庆综合

2018年12月15日晚,重庆市奉节县邀国内著名导演张艺谋率队,历时1年多时间打造的大型诗词文化实景演艺节目《归来三峡》首演。主办方称,该节目是全球内河水上工程体量最大、技术最复杂的项目。但《归来三峡

2018年12月15日晚,重庆市奉节县邀国内著名导演张艺谋率队,历时1年多打造的大型诗词文化实景演艺节目《归来三峡》举行首演。主办方称,该节目是全球内河水上工程体量最大、技术最复杂的项目。

但《归来三峡》的价值点,远不止这些。

奉节谋略:“唱诗班”的春天

前述两项世界之最,其实并不是《归来三峡》最主要的卖点。真正的卖点,是奉节县与张艺谋团队合作,打造了一款“中国第一,世界唯一”的诗词实景节目。

这档节目历时60分钟,共演绎10首古诗词,分别是杜甫的《春夜喜雨》《登高》《绝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静夜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照理,《归来三峡》理应叫卖三峡的世界级风景及人文特色,为什么要选择古诗词作为主攻点呢?

原来,奉节县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古城,西周时,曾为鱼复国都城。后属于巴国,战国时期属于楚国。

2800多年来,众多文人墨客来往奉节(古称夔州),一到夔门,无不诗兴大发,创作丰盈。其中以唐宋时期为高峰。李白、杜甫、刘禹锡、王十朋、陆游、孟郊、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范成大、杨慎、张问陶等在此为官、旅居,留下1万多首传世诗篇,产生了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诗歌流派。

奉节县,也因此拿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三个“最”,分别是中国古代往来诗人最多、诗歌创作最丰的地方,也是中国现存诗歌最多的城市,是中国诗歌绕不开的地标。2017年10月27日,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了奉节“中华诗城”称号。

《归来三峡》的节目内容,没有简单地以三峡风景及人文为主线,而是选择“诗歌”为主线。可能该县及节目主创者有意避开前者,选择了该县独家拥有的,在国内第一的,在全球诗歌领域也具有重要地位的诗歌,作为大型实景演出的突破口。

不过,这一“避开”并非回避,而是避免泛化,主创者们集中力量,深入挖掘了本来就属于三峡文化之列,也是奉节独有优势的中华古诗词文化。

其实,纵观全球主要人类文化发源地及重要繁衍地,无不是依靠大江大河,如中原文化依赖黄河流域,长江文化依赖与长江流域。学术界目前仍有一些争议点,譬如认为三峡、巫山等文化,可能曾与中原文化并存等,不过这些争议,目前尚无定论。奉节位于长江中上游的三峡腹地,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繁衍地之一,在这一逻辑下,品奉节诗歌,也是品中华文化。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李白写就的名传千古的《早发白帝城》,即诞生于奉节。

“诗圣”杜甫在奉节寓居一年多,写下“夔州诗”481首,占杜甫现存1400首诗歌的三分之一。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誉为天下第一律诗;“诗豪”刘禹锡任职夔州期间,一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竹枝词,被誉为天下第一情诗;康熙皇帝赐予夔州诗人傅作楫御书诗轴《六言诗》“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被誉为天下第一景诗。

怎样把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第一优势,以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是摆在奉节县相关负责人面前的一道课题。

奉节县选择以中华诗词为主线打造《归来三峡》,其动因之一是,遵循“十九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中国诗词,这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以三峡为背景,用现代大型实景演出这一工具,喜闻乐见、简单易懂地向全球游客讲述中华文化的故事,为三峡这一大山大河景区,注入了灵魂。

君问归期“舍不得走”:流连奉节

三峡之巅,白帝城下,烟云朦胧,江水悠悠。在夜幕中,红月越过云层在山影间若隐若现,一叶轻舟在长江上漂荡,耳听两岸深深浅浅的猿啼声,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不知不觉,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归来三峡》以夔门、瞿塘峡、白帝城为背景,用现代大型实景演出及高科技营造出如幻如梦的唯美意境,并以诗词解读与场景演绎还原诗人的创作意境,令人耳目一新,如痴如醉。

这是大型诗词文化实景演艺《归来三峡》中的一个场景,以诗词解读与场景演绎还原《早发白帝城》,仅用文字和图片来描绘,并不能完全还原其震撼,唯有亲临现场,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三峡之巅”。

一些观看者,用“震撼”两个字来概括其观后感。

优美的古诗词,无不有生动的画面感或独特的意境,但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如张艺谋团队一样,将这些诗歌的画面感、意境,以具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画面、光影、声音,流动或灵动的舞者、吟者、演艺者,辅以各种舞美、道具,声、光、电,构筑出一场全方位的诗歌盛宴。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忽明忽暗的电光灯影下,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春日里,少女听到了情郎的歌声,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瞬间涌上心头,婉转流连,依依不舍。

这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看到的男女爱情,在《归来三峡》场景布局和舞者演绎下,古夔州的山水风俗立体饱满,男女之间的爱意肆意滋长,唯有一词形容——“诗画一体”,让人神往。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五十六岁的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于是一个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杜甫,写下了著名七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归来三峡》的首演现场,萧瑟秋江、枯黄落叶,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与苍凉恢廓的秋景交织,真实场景的切身感受,与诗文时节的联想浮现,让人不禁吁叹悲凉。

绵绵水雾粉碎了江面的平静,幽幽暗暗的红烛泛起了浓浓的思念,舞者以身为媒,在阑珊夜色中,扮演着辗转反侧的诗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晚唐诗人李商隐虽身居异乡巴蜀,寂寥不知归期,也不忘安慰远在长安的妻子,待来日回家,坐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十首诗词,十个篇章,造就了如诗如画的《归来三峡》。

《归来三峡》演员的绝大多数表演都在水上完成,演出全程,处处可以看到,演出对“水”元素的尊重与创造性处理。这是真实可感知的,身处观众席间,虽与演出台有一定距离,但山水赋予身心的反馈,却能与演员相通互连。

迷醉于《归来三峡》,游客对三峡这一世界级的大山、大水,对三峡文化、中华诗歌、中华文化,都有了全新的体验和理解,对奉节,也有了更深的感触。其中最冲动的想法,是不思归期,只念流连。

重庆奉节,捧出了这一台以诗赋景、以诗怡情、以诗为魂的文旅盛宴。这个“中国第一,世界唯一”,值得点赞,更值得一睹为快。

[责任编辑:蒲双静]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独家策划

推广
推广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