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推广

重庆战“疫”之星 | 张军一家:子披白袍奔武汉 妻母就地抗新冠


来源:凤凰网重庆综合

凤凰网重庆综合 丈夫在武汉救死扶伤,妻子在医院坚守岗位,母亲在社区走访摸排,一家人,相隔两地,共同抗“疫”。这便是合川援鄂医生张军一家的抗疫故事。今年36岁的张军,是合川区中西

凤凰网重庆综合 丈夫在武汉救死扶伤,妻子在医院坚守岗位,母亲在社区走访摸排,一家人,相隔两地,共同抗“疫”。这便是合川援鄂医生张军一家的抗疫故事。

今年36岁的张军,是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的主治医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后,张军马上向上级申请,希望奔赴武汉援助,成为该院第一个主动报名的医生。

主动报名 只为践行职业信仰

张军说:“2003年全国发生非典疫情时,全国各地很多医生都去一线援助,如果我们都退缩了,我们身后的同胞和家人怎么办?”

对于张军的决定,张军的家人都给了他最有力的支持:“去吧,去多救几个病人,这也是你学医多年应该做的事!”

2月15日,张军在朋友圈里写下“好男儿志在四方,今夜援鄂,不胜不回!”的话,在家人一声声“注意安全”的反复叮嘱中,与同事一道奔赴武汉。

张军(左二)在武汉过生日

张军在自己的抗疫日记里写道:“我不是英雄,我打针注射的时候也痛苦不堪。我只是做了你们都想去做,而又因为所学专业不同而做不了的事情,无愧所学,无愧一身白袍。”

救死扶伤 勒痕是荣誉的伤疤

张军被分配到了武汉沌口方舱医院中重庆医务人员负责的第3病区工作。每天,他都要对病人进行日常诊疗、看护复查、心理疏导等,竭尽全力安抚和救治他们。

张军与同事24小时轮班,每天上班6小时。但6个小时,却比在家上班一整天还累:全身紧裹防护服,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甚至用上了尿不湿;为了避免病毒藏匿,进舱不允许穿毛衣,上夜班时常冻得瑟瑟发抖……

“护目镜上的水雾一遍又一遍凝成水流聚于框底,形成一个小水池,每一下身体的晃动都害怕液体流入眼睛。出舱时护目镜和口罩的勒痕深深地印入每一个人的脸颊,仿佛一道道荣誉的伤疤。”张军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2月22日,是张军的生日。那天,20多名同事前来为他庆祝,医院为他送上了一个写着“生日快乐!武汉人民感谢您!”的蛋糕,还为他做了一道特别的家乡菜——剁椒鱼头。

尽管工作辛苦又危险,但张军表示,如果其他医院需要医生,他会继续留在武汉服务,他想让这寂寥空旷的荆楚大地春风花草香,秋月雁归来。

默默付出 母亲妻子共抗疫情

韩新美在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工作

张军的妻子韩新美,是合川区人民医院妇科医生。虽然没有像丈夫一样去往武汉援助,但韩新美也战斗在家乡抗疫一线。她主动向医院申请到发热门诊工作,还为武汉无偿献血400毫升。

同是医生,对于丈夫的行为,韩新美表示,每个职业都有它的担当和使命,张军面对病人,虽然有不确定的危险性和传染性,可是作为医生的他们看到这种情况,相信每个人都会义不容辞地这么做。

张军的母亲李玉琼,是南津街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员。疫情发生后的一个多月里,她走访了社区上千户居民。她每天和同事出现在书院路社区的各个楼院,逐户走访、上门宣传、对外来车辆和人员进行摸排和登记,为居民发放消毒水、帮他们买菜、看望慰问被隔离的居民……

李玉琼表示,对于儿子这次“出征”,一家人有骄傲也有期盼,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儿子,她希望他吃好、防护好、休息好,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任务,凯旋而归。

李玉琼(右)走访社区居民

互相惦念 盼疫情结束平安归

“过来20多天,我也很想念家中的父母、妻子和两个孩子。父亲是一位曾在边疆保家卫国的老解放军战士,给家里打电话时,他一听到我的声音就哽咽了……”张军说。

张军奔赴武汉援助后,韩新美一家人都十分牵挂他。但为了不打扰张军繁忙的工作,家里两三天才给张军打一次视频电话,基本上只在微信上给他留言。

每次打电话给张军,6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都会对他说:“爸爸加油,武汉加油!”

妻子韩新美表示:“他走后,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我肯定比平时要累一些,白天在单位忙,晚上还要带两个孩子,但这些都不重要,我们一家最盼望的是他早日平安归来!”

[责任编辑:吴丹丹]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独家策划

推广
推广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