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推广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牢记嘱托加油干 中益一年看巨变


来源:重庆日报

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啷啰……山城四月,万物复苏,记者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走在乡间平整的路上,土家族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旋律不时在耳边飘荡,一幅“

4月14日,中益乡华溪村偏岩坝,一派生机盎然。 通讯员 马培军 摄

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啷啰……

山城四月,万物复苏,记者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走在乡间平整的路上,土家族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旋律不时在耳边飘荡,一幅“总书记来到咱家乡,我更要努力奔小康”的标语分外醒目,一栋栋吊脚楼掩映在桃红梨白中,蜜蜂飞舞、草木葱茏,一派生机勃勃。

一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考察,前往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深入乡村小学、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这次我专程来看望乡亲们,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还有哪些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足迹,记者一路回访,深切感受到一年来山村发生的巨变。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乡亲们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感恩奋进、顽强作战,以“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换来蜂蜜甜”的精神,奋力向前奔跑。

中益乡坪坝村向家坝,一间间民居小楼修葺一新,展现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中益乡小学

学生住进新宿舍,有了“共享课堂”

中益乡小学是总书记去年到重庆考察调研的第一站。

受疫情影响,学校还没开学。几个住在附近的孩子,正在操场上追逐。阳光洒在红绿相间的塑胶跑道上,校园里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

“去年总书记来学校时,这个操场还是水泥地,去年底已经铺上塑胶道了。这一年学校变化太大了。”中益乡小学党支部书记谭顺祥回忆起总书记来到校园,同师生亲切交谈,了解义务教育情况时的情景,仍很激动,“当时总书记指出,‘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操场右侧的食堂已扩建成两层小楼。去年总书记走进师生食堂,仔细察看餐厅、厨房,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嘱咐学校和老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当好临时家长,把学生教好、管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住、吃都安全,让家长们放心。那时,食堂还是平房,学生进餐必须分两轮,现在已能全部同时就餐。

一楼张贴着营养午餐食谱,每顿都是标准的四菜一汤,每天不重样,每样菜品都注明了各种食材的分量。每个学生每学期有400元的午餐补贴,学校根据营养专家推荐的菜谱,让孩子们吃饱、吃好。

“莫小看这个食谱,可有不少讲究呢。”说起这个曾受到总书记肯定的“四菜一汤”,谭顺祥颇为自豪——去年6月,中益乡小学受邀赴钓鱼台国宾馆就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作了经验交流,学校也学到不少“真经”。

正在为老师准备午餐的炊事员陈益淑说:“我们把花豆腐等石柱本地特色菜加入了菜谱,让学生吃得更有滋味。”

该小学现有教师28人,在校学生147人,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贫困学生资助覆盖率100%。

操场左侧是去年8月中旬完工的学生宿舍,4层楼、20间寝室,能容纳160名孩子住读,每间寝室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淋浴设施,宿舍里的被褥、漱口杯、拖鞋等日常用品都由学校统一发放。校长刘斌说,去年总书记来视察时,宿舍楼还没完工,住得远的孩子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现在,完全能满足学生住读需求了。

马影翠、刘代洋、唐大鹏几名老师正在综合楼里交流上网课的经验,回忆起总书记希望老师们扎根山区,献身乡村教育事业,为群众脱贫贡献一份力量的情景,他们仍兴奋不已。听说马影翠师范毕业,主动回到母校中益乡小学当老师,总书记很高兴。“作为乡村教师,我将扎根在这里,为家乡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马影翠说。

唐大鹏 中益乡小学教师

“学校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上课都格外积极,老师们也越来越有奔头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去年我带着孩子们去重庆参加了夏令营,还到了北京,让孩子们开了眼界。”现在,马影翠正忙着编排反映脱贫攻坚主题的摆手舞《日子越过越精彩》,开学就要教给孩子们,“真希望有机会能再给总书记表演我们的摆手舞。”

刘斌介绍:“现在教室都装了高清摄像头、屏幕,建起‘共享课堂’,中益乡小学与渝中区人和街小学建立协作关系,能够共享高水平教学。最近为方便上网课,学校还专门给家庭贫困的孩子赠送了智能手机。”

总书记去年来学校时,曾经仔细询问支教的刘代洋老师,支教多长时间了?现在工资水平和县城或者其他地方比怎么样?多长时间能回一次家?总书记的关心一直激励着刘代洋等几位支教老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去年,支教老师周勤红的到来让这个山区小学第一次有了专职英语老师。美术老师张红军来支教有一学期了,他的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在全市比赛上都获了奖,他打算在这里再延长一年支教时间,“山里的孩子很聪明,很有艺术细胞。”

“我最近拍了几张学校的照片,发了个朋友圈,好几个同行留言,愿意来这里支教。”刘代洋老师掏出手机给记者看,语气很自豪,“这一年来支教的老师就有5个,我说你们要来,怕是要等明年了。哈哈。”

闲不住的谭登周

我家脱贫了

记者来到华溪村,沿着山路走到半山坡上的谭登周家时,他正忙着招呼几个工人给走廊装护栏。

去年总书记来看望老谭时,沿着那条蜿蜒的石板路拾级而上,老谭和老伴就站在台阶的尽头,迎接总书记。

谭登周 华溪村村民

“这一年,硬是变化大哟!我最想对总书记说,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我家脱贫了!”老谭说。

谭家曾在2016年脱贫,2018年,谭登周摔伤,丧失劳动力,老伴焦光润又患有风湿、哮喘等慢性病,这个家庭因病返贫。

“总书记一来就拉着我们的手,和我们聊天,像老熟人一样随和得很,挨到挨到看,看我们铺盖厚不厚实,看粮仓里有好多粮食,连泡菜坛子、冰箱、煮饭的锅都仔细看了的。”回忆起一年前,老谭每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

总书记坐在堂屋,同谭登周、焦光润一笔一笔细算收入账和医疗账,了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低保补助有多少?”“土地流转一年收入多少?”“医药费花了多少?报销了多少?”“子女一年给的赡养费有多少?”总书记问得十分仔细。

老谭一笔一笔汇报,“去年土地流转入股分红2476元、股金分红960元。另外享受了森林直补1945元、种粮直补1082元。我们一家每月能领取农村低保金740元、养老金240元,村里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有500元收入。摔伤住院花费15万元,自己只出了1万元。自家的C级危房,也由政府出资修缮加固了。”

总书记听了老谭的介绍,高兴地说,你们家不愁吃、不愁穿,这“两不愁”我们直接看到了,医疗保障、住房安全做得也挺好。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

2019年,老谭一家靠着低保、社保、土地入股、效益分红、种粮直补、森林直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以及公益岗位的收入,加上卖点儿土特产,一年收入2.3万多元,再次脱贫。

记者发现,这一年来,老谭家变化蛮大。老式电视换成了平板电视机,堂屋里还多了个大冷柜,里面放着一包包的肉,桌上的7个泡菜坛子满满地腌着豇豆、萝卜、青菜头。已在外成家的小儿子谭弟海去年也返乡就近务工,照顾父母。

“那时我还拄着拐杖,现在拐杖早就甩脱了。”老谭又指着院坝里的那根太阳能路灯说,“现在晚上出门,也不用摸黑了。”

“他去年刚甩脱拐杖就闲不住了,非要我去捉10多只鸡娃儿回来喂。今年刚开年,又养了5箱蜂,每天一早一晚都要去照管。”谭弟海颇有点无奈地说。

老谭却不在意,“我爬爬山坡,照看山林,也锻炼了身体。卫生院的刘医生隔几天就来一回,看病拿药一点不用担心。党的政策好,自己更要努力才对。养蜂养鸡增加收入,那可是我去年跟总书记保证过的……”

当时,老谭曾向总书记表态,等身体硬朗点儿,想养几群蜜蜂,种上两亩中药材,早日脱贫。“我现在身体好些了,就要尽力多创收,不能拖后腿噻。”老谭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注意到,老谭家的门框上贴着一副对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共产党好”。这是老谭请人帮忙写的,词,是他自己想的。

老党员马培清

日子过得比蜜甜

老党员马培清家的土黄色三层小楼干净清爽,大门前挂着一排排干海椒,二楼露台悬挂着4个红灯笼,显得格外喜庆,三楼栏杆外挂着几个竹编的筲箕,上面贴的红纸写着“幸福中国,甜蜜华溪”8个字。

马培清 华溪村老党员

“总书记去年那么远赶来我屋,走的时候我忙慌慌的,都没把总书记送上车,好过意不去哟,怄得我三天没睡好。”马培清至今心怀歉意。

谈起这一年的变化,马培清开心得很。她随单身的大儿子陈福明居住,土地入股合作社按年分红,加上陈福明在村里务工,2019年家庭纯收入达到3万余元。

“政策硬是好!”马培清去年9月不小心摔成股骨骨折,在县医院住了一个多月,“住院花了4000多元,我个人只付了400多元。”出院后,乡里的医生还三天两头上门扎针灸、做理疗。现在,老人身体已基本恢复了。

当然,马婆婆最高兴的是小儿子陈朋的变化。

陈朋 华溪村村民

陈朋过去爱喝酒,身体差,也没什么生产技能。后来,村里发展起了黄精产业,陈朋通过土地入股分红、返包药材基地管护等方式挣钱脱了贫,还戒了酒。去年,乡里培育本土工匠,陈朋又学到了泥瓦、木工等技术,现在就近做工,每月至少可收入两三千元。

怀着感恩之心,陈朋三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去年10月成为预备党员后,在村里,他更是样样要带头,事事肯争先。看到儿子进步了,有40多年党龄的马婆婆比什么都开心。

堂屋的小方桌上,摆着手工做的夏布老虎、手提袋和挎包链等小物件,这是小儿媳妇谭明兰去年在乡里组织下学习夏布非遗作坊手艺后,自己做的。做一天有几十元工资,卖一个还有提成,加上在村里担任保洁员每年有4800元收入,她一年能挣两三万元。两个娃儿,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都在住校,平时也没什么牵挂。

“去年总书记进屋问我如今生活好不好,看家里的粮仓,问是哪一年种的?够吃一年不?”马婆婆领着我们看屋里的变化,金属粮仓里还是满满的粮食,新添置的双开门冰箱里也放着肉、蛋等食品。小儿子家里添置了洗衣机、热水器、液晶大彩电,还为老人每天订了牛奶。87岁的马培清笑得合不拢嘴:“真想让总书记知道咱家的变化啊,让他放心,莫要牵挂。没想到我这晚年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哦,我要争取活到100岁。”

院坝会干部群众

感恩奋进努力向前跑

站在马培清屋前宽敞而平整的院坝里,举目望去,对面的山岩上刻着几个鲜红的大字,“中华蜜蜂谷”。

山脚下,小溪潺潺,阡陌纵横,绿油油的黄精长势喜人,皱皮木瓜已长到一人高。

去年,在这个院坝里,一张小方桌、几根长条凳,总书记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等围坐在一起,摆政策,聊变化,谋发展,共话脱贫攻坚。

中蜂和中药材,是当地深度调整产业结构选定的脱贫产业。总书记去年看到村里的土地套种了几种中药材,边走边详细询问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村里特色产业发展及贫困村民增收的情况。“总书记对我们的中药材黄精很感兴趣,询问起了用途、价格和销路,叮嘱我们一定要把中药材产业真正做成脱贫致富产业。”王祥生向记者介绍,今年,华溪村的黄精发展到520亩,蜜蜂1200多群,主导产业覆盖了所有贫困户,2019年,村民人均因产业增收3450元,“我们还发展了2700平方米扶贫加工车间,在依山傍水的偏岩坝,扶持村民办起了9家农家乐,马上就要开张。华溪村去年8户19人顺利脱贫,已经实现了所有贫困户摘帽,今年我们要力争一个都不返贫。”

“我们今年新发展了1万亩中药材,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新带动了2000多户农户,其中有200多户是贫困户。”石柱县泽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法人何泽奉颇为自豪。去年院坝会上,他向总书记汇报了联合社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000多户村民搞产业的做法。总书记勉励他,要通过联合社把特色产业干好,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今年,联合社在扩大中药材基地规模的基础上,还引进一家湖北企业对中药材进行精深加工,完善了产业链。他说:“我们有信心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坚定不移壮大产业,带动群众奔小康。”

因病致贫的张剑峰去年在院坝会上向总书记表示,要靠自己努力,养蜜蜂、土鸡,争取当年脱贫。去年,张剑峰养了15桶蜂、40多只鸡,加上低保和公益性岗位收入,顺利脱贫。好事成双,张剑峰早年离异,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照顾年迈的母亲,今年邻村一位妇女被他的勤劳吸引,两人正商量着要办喜事呢。

今年,张剑峰又做了30个蜂桶,一桶蜜蜂可以产大约4公斤蜂蜜,每公斤可以卖到300元左右,就可以增收3万多元,“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今政策这么好,我今年要更加下力气,让日子越来越红火。”

“我想向总书记汇报,中益乡卫生院要搬新家了,老百姓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报销!”中益乡卫生院院长蒋凤去年在院坝会上向总书记介绍了乡卫生院在让群众少花钱、少跑路、少生病方面所做的工作,总书记听了很高兴,嘱咐她一定要做好医疗保障工作。2019年,中益乡贫困患者住院1475人次,发生费用总额453.96万元,患者报销比例达90%,对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诊的贫困患者,实行“先就诊后付费”,还有兜底救助,极大减轻了农民看病负担。

蒋凤 中益乡卫生院院长

蒋凤说,即将投用的新院区不但增加了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等硬件设备,还新增诊疗科目妇科和中医康复理疗科,床位由12张增加到30张,还能依托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和区域影像中心,与石柱县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实现远程诊疗。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增加到2名,还经常有市三甲医院的专家来开展义诊和业务指导,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及群众就医获得感都得到了很大提升。2019年,中益乡贫困人口就地就医率达到62%,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

这一年,中益乡党委书记谭雪峰的工作可以用“马不停蹄”来形容。去年,得知谭雪峰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时,总书记在院坝会上打趣道:“以前研究精密仪器,现在从事精准扶贫,‘专业’还是对口的。”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谭雪峰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奋力奔跑,精准施策,攻坚克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谭雪峰 中益乡党委书记

“这一年,中益乡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谭雪峰介绍,2019年底,中益乡未脱贫户仅剩下12户3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3%,“今年我们实施一户一策,6月份将让这12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此外,乡里修建了自来水厂,乡村道路修葺一新;培育了117户农家乐,去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实现了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中华蜜蜂谷、偏岩、大湾民宿院落、光明蓝莓庄园等一批农旅融合的拳头旅游项目正加紧打造……

“这一年,我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乡亲们精神状态大变样,精气神提振了,大家都铆足干劲,向着脱贫致富目标努力拼搏。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去年有4位贫困群众写了入党申请书,有2名贫困群众入党。”对未来,谭雪峰充满信心,“脱贫只是起点。要继续发扬‘敢吃黄连苦’换来群众生活‘蜂蜜甜’的精神,带领乡亲们鼓足干劲、连续奋战,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让中益乡成为产业旺、环境美、农民富的新农村。”

又是一年春来到,人间最美四月天。

采访结束,站在村头回望,春风和煦,余晖映照下的乡村秀美清幽,生机无限。

“只要我们啰喂,多勤快啰啷啰;不愁吃来,不愁穿啰,啷啰……”悠扬的歌声随着晚风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原标题: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牢记嘱托加油干 中益一年看巨变

本版图片由记者 巨建兵、万难、龙帆,通讯员 谭华祥 摄

[责任编辑:张雪燕]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独家策划

推广
推广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