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推广细化“六联动”机制 延伸拓展产业政策
重庆
重庆 > 重庆资讯 > 正文

綦江:推广细化“六联动”机制 延伸拓展产业政策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南向重要战略支点城市,綦江区近年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先行先试,大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规划、政策、工作、保障等有效衔接,探索了新路、取得了实效。

秀美綦江。秀美綦河水。罗玉平 摄

秀美綦江。秀美綦河水。罗玉平 摄

遍访制让群众没了烦心事

贫困户生产生活中遇到难题,总有人来帮助解决。细数近年来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是一项关键举措,扫清了贫困户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难题。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当下,如何继续用好这一工作机制,使其服务于更多乡村,成为綦江解决群众发展难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

“我们积极总结脱贫攻坚中相关先进经验,将脱贫攻坚‘六联动’工作机制推广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建立了村干部遍访农户、书记遍访重点户工作机制。”綦江区委组织部一负责人介绍,村干部遍访机制延伸到全区各村,村干部每周走访,镇领导每月必须下村走访。

同时,所在街镇党(工)委会及时分析问题的性质、类别,按照村(社区)、街镇、部门、区级“四级分流”机制,形成问题清单,交办整改任务,确保每个问题“件件有着落”。2020年,綦江区各级干部遍访收集问题186条,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石壕镇逢春社区3号楼是当地国有煤电企业于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职工楼,涉及72户住户,多为矿上退休的老职工。由于房龄较老,不少住户的房间都有厕所渗漏、墙体开裂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

逢春社区的住房安全隐患分流上传后,引起了綦江区委主要领导的关注,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牵头,召集石壕镇、区住房城乡建委、逢春煤矿等单位研究,对3号楼进行加固维修。仅用1个多月时间便彻底解决了72户居民的居住安全问题。

綦江还将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经验做法推广到乡村振兴工作中。针对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向35个重点村选派了“第一书记”。2019年5月,又安排185名区级单位党员副职领导和8名在綦党员民营企业家到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安稳镇召台村素来有养殖黑山羊的传统,但前期村民各自为阵、自谋销路,规模上不去、品牌打不响,没有形成产业影响力。“第一书记”郑意到任后,立即着手成立食品公司、注册“安稳山羊肉”商标,进行羊肉深加工和统一销售,将产业下游链条统揽起来。

同时,考虑到单凭一个村难以形成规模的情况,郑意多方联系周边有养殖黑山羊传统的村,进行合股投资,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2020年,该食品公司已引进社会资金170万元,建立了规范的生产加工产房并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产品已进入超市、电商全面销售,销售额已达180余万元,纯利润约40万余元。

产业接续让村民富起来

在推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发展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如何将这些特色产业持续做大做强,进一步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产业振兴,让更多人分享产业发展成果,是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中之重。

“为此,我们加大了产业的接续发展力度,对一些产业政策等进行了延伸拓展。”綦江区农业农村委主任曹长科介绍,在产业政策方面,振兴村将产业到户补助政策从贫困户扩大到边缘户以及一般户,扶贫小额信贷从贫困户扩大到边缘户;在金融扶持方面,通过开展振兴村信用村评定、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和经营主体贷款给予按年利率2%、实际贷款期限给予一次性贴息。

“现在政府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近日,说起自家的变化,隆盛镇振兴村边缘户王光全很是感慨。他说,过去一直想扩大土鸡养殖规模,但由于家里没钱,不是贫困户也申请不到优惠贷款,所以就一直耽搁了下来。

2020年,贷款政策开始覆盖边缘户和一般户,王光全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现在,我养殖了150只鸡,收入至少可以增加3万元。”王光全笑着说道。

巴渝民居镇紫街(东溪镇三镇村)。胡光银 摄

巴渝民居镇紫街(东溪镇三镇村)。胡光银 摄

不仅普通农户受益,产业金融等政策的延伸拓展,还激发了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积极性,推动了脱贫产业规模的逐年扩大。隆盛镇振兴村就培育出邦荣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家,流转土地3800余亩,初步形成了以经果、苗圃花卉为主,林下种养为辅的产业形态,发展经果3000亩、苗圃基地69亩、蔬菜200亩、家禽养殖7377只,开发注册了“甘溪李”“草堂泡菜”“刘姐山地鸡”等商标品牌,成功举办李子节、“我为乡亲卖土货”等产品销售活动,全村产业发展一片兴旺。

无独有偶,中峰镇则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凝聚统筹各方力量,大力发展蜜蜂产业,不断延展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动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文创化经营、智能化探索,实现“村村有产业扶贫基地,户户有蜂群飞舞酿蜜”的目标。

截至目前,中峰镇蜂群规模从2016年的不到1000群增至2020年的8000群,年均增长140%;年产量从2016年的8000斤增至2020年的6万斤,年均增长104%;年产值从2016年的200万元增至2020年的1200万元,年均增长200%;蜂农从不到100户增至500余户,培育蜂产业龙头企业1个,引进蜂产业科技公司1个,成立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4个,建起养蜂家庭农场13个,标准化养蜂园33个,成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典型范例。

农房整治让安居变优居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大力实施CD级危房改造,极大的改善了贫困户的基本住房条件,实现了贫困户“安居”目标。为了更进一步改善贫困户和普通农户的生活居住条件,綦江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不断统筹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拓展农房整治的内涵,逐步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让群众的安居梦向着优居梦转变。

“‘残垣断壁’的整治,就是綦江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消除农村‘视觉贫困’,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抓手。”曹长科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农转城”,大量农房闲置、年久失修,出现明显结构变形、局部垮塌,成为了“残垣断壁”,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此,2020年,綦江区在全市率先启动“残垣断壁”的规范化整治,统筹各类资金1300余万元,对302个行政村的“残垣断壁”进行全面整治。

横山镇新荣村一角。刘华民 摄

横山镇新荣村一角。刘华民 摄

整治过程中,綦江充分维护群众利益,分类施策,对违法的“一户多宅”及“建新不拆旧”导致的“残垣断壁”,责令自行拆除。对“一户一宅”,且有保留意愿、有条件排危加固的,实施排危加固。对“一户一宅”的“残垣断壁”拆除后,需新建的农户,加快新建房屋手续审批,对不新建房屋的“一户一宅”农户,进行房屋权益保全,若以后征地拆迁,按照当期政策给予补偿。截至目前,已累计整治7966户,乡村面貌有了较大改善。

与此同时,綦江区还延伸贫困户CD级危房改造的模式,大力推进一般农户危房改造。对生产生活在农村,唯一住房是危房的一般户,均可申请危房改造,C级补助0.75万元,D级补助3.5万元。目前累计完成改造1646户,并全部搬迁入住。

走进赶水镇麻柳村,用不起眼的鹅卵石,创意堆砌成景观水池,成为了该村人居环境打造的一大亮点。村民就地取材,将废弃石磨、水槽等老旧物件,用来栽种花草、摆放装饰,成为农户院坝中一道道有创意、有趣味的亮丽风景。

2020年,綦江整合投入各类资金4812万元,大力推进“三清一改”专项行动,推行“一帮一督一比一奖惩”机制,实现厕所、供水、厨房、圈舍、院坝、排污排水设施“六个建好”,贫困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达100%,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綦江大地上全面铺开!(贺娜/文 綦江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