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推广

她在家门口建起就业扶贫车间 为留守儿童“留住”妈妈


来源:凤凰网重庆综合

“绣一件汉衫,外出的汉子穿着好走南闯北,贩盐换物。绣一个烟袋,抽烟的汉子吸一口烟就想起了家。绣‘福禄寿喜’,绣梅兰竹菊,绣万千思念……大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扶贫故事

唐丽娟(左)正在教冉启碧挑选线。

“绣一件汉衫,外出的汉子穿着好走南闯北,贩盐换物。绣一个烟袋,抽烟的汉子吸一口烟就想起了家。绣‘福禄寿喜’,绣梅兰竹菊,绣万千思念……大宁厂发端的绣品被称为‘宁绣’……‘宁绣’在巫溪当地被称为‘嫁花’。”

巫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文龙,在新书《巫盐天下》里,对“宁绣”有这样的描述。

在巫溪,说到“宁绣”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位人物,她就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宁河刺绣”传承人唐丽娟。

从学生时代就爱针线活的她,为传承好这一技艺,今年以来唐丽娟陆续在巫溪开办了四个宁河绣娘就业扶贫车间,如今已有三个投用,为当地贫困户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还传承巫溪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扶贫车间里 有对身残志坚绣娘姐妹

她姓张,右臂缺失;她姓冉,双腿高位截肢。她帮她穿针引线,她背着她上下楼梯……在巫溪县上磺镇羊桥村,这种场景从今年8月至今不断出现,她们就是宁河绣娘就业扶贫车间里的姐妹——张能香和冉启碧。

张能香告诉记者,她今年33岁,是巫溪蒲莲人。6岁时,打猪草一不小心摔了一跟头。而这一摔却导致了张能香的右臂错位不能接上,虽然父母想过无数的办法,去过不少医院,但最后也只能听从医生的建议——截肢。

上天夺走了一只手臂,但张能香并没有从此消极。相反,只有一只手的她,总要比常人勤奋十分,工作上她每天早一点到,晚一点回;生活上她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生活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我为何不努力呢?”张能香说。

而今年43岁的冉启碧,是巫溪上磺镇龙门村人。冉启碧永远记得,意外发生的那一天距离2011年的春节只有几天了。为提前备好春节要用的柴,冉启碧和家人早早就到家附近的山上砍柴。可是,柴砍完准备回家时,起身一脚踩空,从几米高的石坎上重重摔下。家人立马把她送到医院,但等来的却只能是双腿高位截肢的结果。

得知结果的冉启碧没有抱头痛哭,只有把泪水往肚子里咽。之后,看着丈夫和孩子对她悉心照料,冉启碧的状态渐渐好了起来,她开始练习用轮椅,开始在家干一些简单活为家人分担。“现在找到了一份适合的事情做,就更要好好地活着了。”冉启碧说。

绣娘姐妹俩 相互扶持笑对未来生活

张能香说,她和冉启碧相识在巫溪残疾人群里。又因为经历如此相似成了好友。

今年8月,得知宁河绣娘就业扶贫车间在招绣娘,两人邀约一同参与。“我从小就喜欢打毛衣,扎鞋垫,有点基础,刚好张妹也喜欢针线活,我们就说来试下。”冉启碧说。

就这样两个人决定来报名参加,没想到第一次培训两人就顺利过关。“我只有一只手,穿针不得行。冉姐的腿不能行走,上下楼梯上厕所我就背她,这样两个人都能互补,干活也比较方便。”张能香说。

如今,两个人只要有空就会到宁河绣娘就业扶贫车间值班。“感谢宁河绣娘给我们这个机会,每个月还补助生活费,绣的作品还有提成,真是太感谢了。也希望自己能绣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冉启碧说。

搞精准脱贫 宁绣传承人办扶贫车间

冉启碧和张能香提到的宁河绣娘就业扶贫车间,是由巫溪县“大宁河刺绣”的市级传承人唐丽娟创办。

唐丽娟告诉记者,今年她在古路镇、上磺镇、红池坝镇、天元乡开设了就业扶贫车间,都是7至10月开始投用。“现在四个车间加起来共有213名员工,70%以上的绣娘都是贫困户。”唐丽娟说。

开设就业扶贫车间主要目的就是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帮助她们脱贫,所以在招绣娘时,唐丽娟总是优先录用贫困户。“不会绣可以学,我也相信很多绣娘经过培训会很快上手。”唐丽娟说。

现在只要是就业扶贫车间的绣娘,每月都能享受1450元的生活补助,每完成一幅作品还有的15%的提成。“如果勤快一点,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唐丽娟说。

12年前初衷 为留守儿童“挽回”亲情

为什么开设就业扶贫车间?这其实还要从唐丽娟在古路小学教书时说起。12年前教小学语文的唐丽娟经常会让班里的学生写作文,可她发现每次让学生写自己的妈妈时,不少学生都不知道如何下笔。“一个班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看见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写自己的妈妈,作为妈妈的我很心酸。”唐丽娟说。

于是,唐丽娟尝试着给学生的妈妈通电话,希望这些妈妈能回到孩子身边,多给孩子一些陪伴。“电话里我就给他们的妈妈说,回来后可以找我拿一些绣品去绣,我开工钱,每个月也能挣点钱。”唐丽娟说,第一次尝试就有7个学生的妈妈回来了,“最开始采用的是计件的方式,所以这些妈妈也特别积极,我一直记得张雨的妈妈第一个月就拿了1000多元,拿到钱后还哭了。”

她的大计划 建设一个非遗村落综合体

今年37岁的向奎林是古路镇本地人,她就是第一批回来跟着唐丽娟学习刺绣的留守儿童的妈妈。“跟着唐老师学习刺绣,每个月能挣点钱,主要是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向奎林对记者说,如今她已是“大宁河刺绣”县级传承人,同时也是宁河绣娘就业扶贫车间的老师,平时还能教其他绣娘刺绣。

就这样,在唐丽娟这里来领绣品回家加工的妈妈们也越来越多。唐丽娟说,第二年就达到了50多人。所以,在今年唐丽娟就有了开设就业扶贫车间的想法。“没有别的目的,只希望更多的农村妇女能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家门口挣点生活费补贴家用。”唐丽娟说。

对于下一步打算,唐丽娟告诉记者,帮助贫困户脱贫只是第一步,脱贫之后如何致富?于是就有了建非遗村落综合体的规划。“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开始在进行了,就在上磺镇。综合体内容丰富,会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这个综合体也是让更多人体验非遗文化最好的地方。”唐丽娟说。

妈妈回家 撑起孩子的未来

巫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土地贫瘠,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为了谋生,不少家庭夫妻双双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小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我市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并不在少数。“陪伴你养活不了你,养活了你却无法陪伴你。”这句话是很多家长的心声。

实际上,也有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的母亲在老家照顾老小,孩子的父亲外出打工赚钱,但是一家人的负担全压在一个的肩头,也让“父亲们”吃不消。唐丽娟的“大宁河绣娘”不仅唤回了远方的妈妈,也让没有收入的农村妇女能赚钱补贴家用,减轻家里的负担。一个绣娘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未来主要看孩子。一个优秀的孩子能让一个家庭脱贫,一个成长环境不健康的孩子也可能让一个家庭返贫。妈妈回家,给予孩子更多陪伴与监督,某种程度上来讲撑起了这个孩子的未来。扶贫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能够让“妈妈”回家的项目,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巫溪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甘璐]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独家策划

推广
推广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