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立足城市发展破解教育均衡难题
重庆
重庆 > 重庆资讯 > 正文

重庆 立足城市发展破解教育均衡难题

原标题: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区县域内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极大增强,全面实现了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重庆 立足城市发展破解教育均衡难题

乡村小学不仅通了公路还装上信息化教学设备,乡村教师不再单点作战而是与名师抱团发展;城乡孩子在卓越课堂上高效学习,于各类课程活动中综合发展,吃上营养可口的饭菜及蛋奶,享有更厚实的爱心关怀和暖心资助……

这些幸福变化背后,凝聚着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谋略与行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重庆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教育作为城市发展之基、民生幸福之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优先保障、强力推动、全程督导,“破题”教育公平之困。

如今城乡孩子沐浴着教育均衡的温暖阳光,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成长。

破保障难题——

义教均衡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创新奖后,巫山县教委主任卢尧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教育扶贫中。过去一段时间,他带领教委领导班子跑遍全县286个校点进行摸底并实施“闭环资助法”,实现无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在巫山县生动演绎“穷县也要办大教育”的同时,江津区紧扣市区两级教育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问题整改、强化跟踪问责,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助学扶智斩断“穷根”。

把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全市各区县共同的坚定抉择。政策上重点支持、项目上重点安排、资金上重点倾斜,7年来我市已为18个贫困区县安排539.35亿元专项经费进行精准扶持。

共绘脱贫攻坚“同心圆”现象背后,折射出全市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决心,呈现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要解决的是“保障问题”,只有保障更稳更强更有力,义务教育发展才能更加均衡、更有质量,少年儿童才能更加幸福。

重庆市委、市政府挑起担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库区生态建设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财政教育投入逐年递增的同时,还重点把“钱袋子”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保障每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

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发展、抓未来。

全市上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职、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工作格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指标还纳入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指标》,并作为区县脱贫攻坚工作考核重要内容,进一步压实区县责任。这些实打实的举措都推动了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难不能难学校”这句话从全市教育大会响彻至今。

厚实的保障网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重庆呈现出“校校有变化、校校得实惠、校校有发展”的教育新风景。

破统筹难题——

“雁阵齐飞”背后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为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丰都县包鸾中学积极探索实践“互联网+教育”,使教师的备课上课和学生的学习检测等过程实现可视化、数据化,不仅提升教育质量引来生源回流,还成为我市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学校。

为让特殊孩子也能幸福快乐地成长,全市建成特殊教育学校38所,仅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就投入1.2亿元。自2011年成立扬帆管乐团以来,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用心排练、用爱演奏,他们参加“上海之春”国际管乐艺术节演出,甚至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携手演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义务教育发展的普惠性、公平性、优质性价值取向,怀着“不让任何一所学校和一个孩子掉队”的初心,有力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在统筹城乡学校布局方面,我市根据区域居住人口分布、城镇化进程、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在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及城区规划调整中严格按照《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设置义务教育学校,科学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实现城乡学校规划“一张图”。

规划先行后,我市大力统筹标准化建设,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等,令一大批学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2012年以来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达到43.36亿元,为进一步统筹教育技术与装配配备,我市还实施起“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1125”建设工程。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e兰智慧学习模式”更是作为国内唯一案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动学习最佳项目。

要实现城乡学校“雁阵齐飞”,统筹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关键。

为此我市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向乡村、偏远和小规模学校倾斜,并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优化中小学教师中高级岗位设置及结构比例,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破薄弱难题——

底部攻坚从源头改善“乡弱城挤”现象

巫溪县胜利小学是一所农村高海拔寄宿制学校,以前孩子们在冬天十分难捱,有时候还要面对缺水的情况。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洒向这里之后,一切都改变了:校舍面积增加了,校园环境变美了,取暖设备也有了……

不仅如此,通过“全面改薄”工程,胜利小学还建起科学实验室、图书室等,成为重庆市“最美校园”,成为村民心中的“优质校园”。

农村孩子不用费尽心思往城里挤也能上好学,而另一边的城区孩子也早已不用挤在一个教室里,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实现了上好学。

作为全市人口最多、教育体量最大的区县,过去万州区“大班额”现象突出,但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该区3年扩容415个班、1.87万个学位,尤其是在实施“全面改薄”“城区扩容”等项目中还专门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46所,并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管理、城乡结对等方式,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让老百姓就在家门口享有优质教育。

要办好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要以薄弱学校等为突破点聚力底部攻坚。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着力化解“大班额”问题,努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从源头上改变“乡村弱、城镇挤”的现象。

据了解,近5年来全市共投入134.73亿元用于“全面改薄”。截至2018年底,全市完全达到“20项底线要求”薄改项目的学校已达到99.04%,农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极大改善。再加上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了新建、改扩建配套学校满足老城区、小规模居住区入学需求。

当然,城乡孩子身边的好学校不仅要有“面子”,还要有“里子”。

为此,我市积极推进乡镇中心校和同乡镇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推进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用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领雁工程等方式,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发展全覆盖。

像人民小学与巫溪县天元乡小学、高楼小学开设远程同步教学,3所学校孩子“同上一堂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农村学校师生得到更多更好的帮助。

破内涵难题——

立足立德树人走教育“内涵优质”发展路

璧山区八塘初中学生自己策划并参加“梦想起航”入学仪式、“感恩、逐梦、担当、成长”14岁集体生日礼、“毕业是成长”毕业典礼,一步一台阶走向个性而全面的发展。“中国梦,不遥远,眨个眼睛到面前……”巴南区界石小学把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交通安全、尊老爱幼等德育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在学习传唱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文明习惯明显改变。

除了这2所学校外,全市共有16项德育经验入选全国德育工作典型,培育形成了50个课程、活动、社团等重庆德育品牌。

随着办学硬件的升级,城乡学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这并不意味着达成目标。对重庆而言,还需以更高的育人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我市引领所有学校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健全落实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形成了全员、全程、全面育德的良好局面。大力实施实践大课堂“1+5”行动计划,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切实推进“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目前,全市参与校园足球学生人数达到了50万人,评选命名体育、艺术、科技等特色学校1500余所,30所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全国率先发布《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标准》,推进6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和“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构建覆盖各学段各学科的优质课程资源体系,入选部级优质课资源达到2276堂,位居全国第四。

谢家湾小学“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素质教育质量管理模式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巴蜀小学“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先行者”,重庆教师挺起脊梁。

据悉,我市持续实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和“双特”教师计划,2013年至今,累计招收全科师范生7476人,招录17998名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近3年还累计投入4.27亿元开展国培、市培项目,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实现全市统一的“大同城待遇”,激发起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王小寒刘进图片由重庆市教委提供

链接》》

呵护“少年的你”健康快乐成长

石柱县出台学生资助县级“补丁”政策后,全县没有出现一例因贫困而失学的情况。“为了保障孩子上学,能使的劲儿都要使上。”这几年石柱县不断强化控辍保学措施,持续开展拉网式大走访、大排查,做到有辍必劝、有劝必返。

截至今年6月,石柱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95%,教育发展状况完全达到脱贫攻坚“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各项要求。

依法控辍、质量控辍、扶贫控辍、保障控辍,在我市多措并举打响了控辍保学打攻坚战。

除了印发《重庆市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强化联控联保责任外,我市还开展了疑似失学辍学儿童摸排核查,建立起市级控辍保学动态管理平台全程跟踪,并建立贫困学生电子学籍和台账,实行“一人一案”精准控辍、销号管理。针对辍学学生,探索普职融合、单独编班等教育服务方式,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市还建立中心校、村小、班级三级管理体系,落实“1+X跟踪帮扶”制度,防止留守儿童失学辍学。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民心所系。面对百姓对教育的所想所盼所愿,我市还从保障公平入学权利、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开展教育脱贫攻坚等方面持续发力,增添教育温度、促进教育公平。

如今我市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实现全覆盖,2700余所具备条件的普通中小学接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并为重度残疾学生建立学籍并送教上门。

如今城乡孩子吃得更营养,2286所学校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食堂供应午餐全覆盖,受益学生83.5万人,2621所学校实现建卡贫困户等五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食堂供应午餐全覆盖,受益学生93.9万人。

如今学生资助体系也越来越健全,仅是2018年就安排义务教育资助资金10.9亿元,其中寄宿生生活费4.6亿元,非寄宿建卡贫困户学生生活费1.24亿元,免费教科书和教辅资料费5.04亿元,惠及学生309万人。

据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还将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创新,完善市、区县、责任区、学校“四位一体”的督导网络体系和督政、督学、监测“三足并重”的督导工作机制,落实督导意见、督导报告、整改约谈“三箭齐发”的督导结果运用,在贯彻实施重大教育政策、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数说义务教育均衡》》

●全市小学校际综合差异系数下降到0.384,初中校际综合差异系数下降到0.307。

●小学教师学历提高率97.94%,初中学历提高率91.69%。

●2018年,全市小学入学率99.99%、升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85%、升学率98.7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

●6个区县成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18项成果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76节课入选“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

●2018年,全市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7.8%,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3.5%,妥善安置29.6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培养照顾21.78万名农村留守儿童。

●2019年问卷调查显示,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