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成果展播 | 太原镇
重庆
重庆 > 重庆区县 > 正文
自动播放

太原镇地处彭水县城北部七曜山腹地、幅员面积77.98平方公里的太原镇,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不断夯实基础、壮大产业、开展文化扶贫,13000多群众迈向了幸福新天地……

幸福新天地

彭水自治县太原镇脱贫攻坚纪实

夯实基础拓宽发展路

肖世余是太原镇区阳村村民,走进他的房屋,是一片整洁。从屋顶到墙壁坚实而严密。肖世余说,他曾经居住的房屋有些陈旧,尤其是雨天,雨水都会流到屋里,最让他担心的就是怕经风吹雨打而垮塌。

为了解决肖世余家的住房安全问题。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他家的住房得到了改造。

政府帮着解决的不只是住房安全的问题,村民的饮水安全也得到了全保障。在区阳村村民高绪珍家的厨房里,自来水哗哗地流进洗碗池里。

太原镇建环办主任李中兴说:“我们以解决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对照脱贫摘帽各项指标补齐短板,全镇实施通畅公路建设35.09公里,通达公路整治20.08公里;解决了2000户、8702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通过人居环境改造及双硬化整治解决全镇357户农户的住房安全问题,改厕328户,改厨191户。同时实施人行便道3535.97米,硬化院坝17175.4平方米。实施旧房提升200户”。

壮大产业铺开就业路

在太原镇麒麟社区5组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当地村民正在除草、施肥。一眼望去,是大片集中的天冬。基地的负责人姚芝容与当地村民一道,管理着这片天冬。

“这片地涉及农户有10余户,我从前年开始就把这些地块流转过来开始种天冬,总共有88亩。”天冬基地的负责人姚芝容说。

流转土地种植天冬,让当地不少村民也找到了一条增收的门路。

麒麟社区居民姚芝顺说:“我将自家的5亩土地租给合作社用来种植中药材,一亩每年80块,平时我也在这里干活,负责技术管理,一个月工资4500块。”

位于区阳村的清泉冷水鱼养殖基地,是获财政专项扶持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项目,公司采取利润40%用于滚动发展,55 %用于村民红利,剩余5%用于贫困户专项资金的资金管理模式,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方式,盘活了集体资产,实现集体资产增值。几年来实现分红13.38万元,惠及贫困户500余户。

近年来,太原镇党委政府利用村集体经济和新型经济主体“双向”推动,以“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聘用劳务等形式带动户贫困户增加收入,辖区四个村空壳村清零,全镇贫困户501户2015人已实现脱贫。

文化扶贫铺起幸福路

在太原镇文化服务中心,一群社区文化骨干正在排练节目,她们正在筹备下半年的送文化下乡活动。这也是太原镇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文化扶贫活动的一个缩影,让村民不出门就能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实惠。40岁的麒麟社区贫困户彭小容,就是文化扶贫的受益者。从小爱唱爱跳的她,加入了社区的一个文艺团队。如今她和团队的成员一起进村入组开展各种文艺宣传。曾经贫困的一家,生活因此已得到明显的改善。

“老公在镇上开了一个建材店,年收入大概三四万,我跟着文艺团体下乡参加演出,每年也有能挣一万块。”彭小容说。

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让贫困群众“学起来、唱起来、跳起来、笑起来”,太原镇积极整合资源,加强文化扶贫软件建设,强化全镇文化阵地建设。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七有”标准全部建设完成。同时,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为主阵地,开展精准扶贫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扶贫惠民政策,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传递脱贫攻坚好声音,搭建起了“智志双扶”、文化扶贫的重要平台。

我们积极将辖区的文化爱好者组织起来进行文化技能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目前成立了4支文化演出团队,30多人走向“乡村舞台”,实现了就业增收。

如今,文化扶贫给太原镇带来了可喜变化,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好风气蔚然成风。

“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增收产业,同时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全镇群众安乐业,稳步走向小康之路。”太原镇党委书记梁易华说。

原标题:

脱贫攻坚成果展播 | 太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