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我心 | 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打通脱贫致富路
重庆
重庆 > 记者专栏 > 正文

红星照我心 | 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打通脱贫致富路

2020年7月3日在下庄村拍摄的毛相林。王全超 摄

2020年7月3日在下庄村拍摄的毛相林。王全超 摄

凤凰网重庆综合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这是下庄村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打油诗。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下庄村,四面被千米高山绝壁合围,犹如坐在一口井中,修路难如登天。

当时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条“108道拐”的古道,去县城一来一回至少4天。住在“井底”的近400名下庄村民,近一半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贫穷闭塞成为下庄人难以摆脱的宿命。

2020年7月3日拍摄的下庄村(无人机照片)。王全超 摄

2020年7月3日拍摄的下庄村(无人机照片)。王全超 摄

下庄人用最原始的方法在绝壁上凿出“天路”

1997年,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在县里干部班培训时,看到了过去封闭落后的邻村,如今家家电灯亮、户户电视唱、幢幢洋楼起、路上汽车忙的景象,被深深地刺激了。那年38岁的毛相林作出惊人决定——修公路。

“咱不能一直当穷汉,就算再难,我也要带头冲一冲。”其实,下庄村不是没有修过路,而是一直都没能修成。毛相林的想法在村民中引发了不少质疑和反对,他便和驻村干部方四才一遍遍跟村民磨嘴皮算细账,“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如能前进一丈,绝不后退一尺。我们修不完还有儿子,儿子修不完还有孙子,总有能修完的一天。”

下庄村通往外界的公路(2020年7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王全超 摄

下庄村通往外界的公路(2020年7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王全超 摄

通过他与方四才一遍遍跟村民磨嘴皮算细账,村民们才渐渐动了心。“修吧!”“我同意修!”“我也支持修!”……

可在绝壁上开出一条天路,远比想象得更加艰难。没有工具,怎么办?下庄人用最原始的方法:“土专家”放红绳,在半山腰荡着“秋千”勘测地形;胆子大的村民腰系长绳站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高的悬崖边钻炮眼,先炸出一小块立足之地,再用锄头、钢钎和大锤,一块一块把石头凿下来。

据村民杨亨双回忆,有一次钻炮眼,他站在悬崖边,腿抖得凶,头顶还不时掉碎石。就在那时,毛相林说,你们都别动,我先下去探探底,一个人系上绳子下去了。工地上,遇到危险情况,毛相林总是第一个上,最重的活总是他带头干。

参与修路的下庄村村民把“厨房”搬到了施工现场(资料照片)。图源:新华社

参与修路的下庄村村民把“厨房”搬到了施工现场(资料照片)。图源:新华社

下庄坚韧不屈的“愚公精神”,让梦想变成现实

路,在悬崖上艰难地推进。即使尽可能做好了防护措施,意外还是发生了。开工修路第三年,不到两个月,接连有2名修路的村民献身。

26岁的村民沈庆富,在修路时被一块巨石砸中,滚下几百米深的山谷。安葬沈庆富没多久,专门从外地回乡修路的36岁村民黄会元,也被滚落的石头砸中。路还要不要继续修?如果继续,还会不会有人牺牲?接连两次的意外,让曾无比坚定要带大家修路脱贫致富的毛相林,第一次有了动摇。“这路修还是不修?”

“修!”在黄会元的灵堂前,黄会元72岁的老父亲黄益坤第一个回答。“修!”“必须修!”“我也支持修!”……黄会元的灵堂前响起了一阵阵斩钉截铁地回答。

工人对下庄村通往外界的公路进行道路硬化施工(2017年6月7日摄)。王全超 摄

工人对下庄村通往外界的公路进行道路硬化施工(2017年6月7日摄)。王全超 摄

此后,又有4名村民为修路献出了生命。为早日走出大山、拔掉穷根,下庄人没有退缩。2004年,在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人用了整整7年时间,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2米宽的机耕道。

8公里108人6条命,这不是一串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下庄人走出大山的路,这是他们走出贫困的路——下庄人祖祖辈辈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毛相林(右一)在下庄精神陈列馆内讲述当年修路的故事(2020年7月3日摄)。王全超 摄

毛相林(右一)在下庄精神陈列馆内讲述当年修路的故事(2020年7月3日摄)。王全超 摄

现在的下庄村焕然一新,率先在全县完成整村脱贫

路修好了,怎样致富?又是一道新的难题。依托下庄村良好的气候条件,毛相林带领村民“抱团儿”建立合作社,开始把果蔬种植产业化。“运输和销售都不用操心,直接有专门的货车来拉,我们只管把地种好,剩下就等着数钱儿。”下庄人的勤劳有了用武之地,生活就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毛相林在地里劳作(2020年7月3日摄)。王全超 摄

毛相林在地里劳作(2020年7月3日摄)。王全超 摄

2015年,下庄村率先在全县完成整村脱贫。现今,下庄村共种植柑橘650亩,辅以几百亩的西瓜、小麦、脆李、南瓜。村里还配套开设了厂房,加工麻油和麦子面条,使下庄村形成以瓜果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现在的下庄人均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是修路前人均300元年收入的40倍。

今年62岁的毛相林,把最好年华献给了这片土地。在他的背后,是一个个从这条路走出的年轻后辈,正在接棒家乡的振兴事业。29岁的毛连长,回到下庄做电商,叫卖柑橘、西瓜等土货;27岁的彭淦,是下庄走出去的第一批大学生,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