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摘帽”脱贫不歇脚 “接棒”振兴再出发
重庆
重庆 > 重庆资讯 > 正文

石柱:“摘帽”脱贫不歇脚 “接棒”振兴再出发

一幕幕场景如在眼前,一句句叮嘱犹在耳畔,一个个瞬间刻骨铭心……马培清望着墙上和总书记的合影,喃喃自语:“想告诉您,总书记!我们过上好日子了!”

东风浩荡,草木蔓发,生机无边。距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石柱视察,已经整整两年。两年的时间,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不过光阴一瞬;在石柱的千年发展历程中,却足以令人永远铭记那一刻。

犹记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石柱“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给予“心里感到很托底”的肯定,还叮嘱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坐落在大山深处的石柱人民,善于抢抓机遇,敢于吃苦耐劳,勇于闯新路奔幸福。

产业丰收

产业丰收

两年来,55万石柱人民心怀感恩,牢记嘱托,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带领下,充分发扬“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的新时代石柱精神,同63101名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帮助贫困群众拔掉了穷根子、过上了好日子,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一个幸福的土家山寨,在新时代的无边春光里精彩呈现。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在这一历史性成就中,石柱这看似寻常的山乡变化亦是其生动的注脚。

数字虽然是枯燥的,但是它“会说话”、能体现成绩。2019年4月底,我县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7.91%的良好成效,一举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2019年10月,我县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20年,全县累计实现85个贫困村、17541户63101人脱贫,所有贫困村均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均脱贫达标,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7%降至零发生。2020年实现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5元,较2014年增加9867元。2021年2月,县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如今,曾经的贫困群众追求的不再是不愁吃、不愁穿,而是更高的生活质量。

见微可以知著。普通人的命运,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2月5日,中益乡坪坝村便民服务中心热闹非凡,该村村集体经济首次分红大会在这里举行,村民们迎来了今年的“新春大红包”。

“我们在广东打工,刚回到老家就赶上了分红大会,我们家六口人分到了600元。”村民阮祥华拿着刚领到的钞票高兴得手舞足蹈。

阮祥华得到的村集体经济分红,得益于我县在229个涉农村(社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打破“空壳村”窘境,实现经营性收入全覆盖。不仅如此,我县还积极深化“三变”改革,探索推广股权、基金、信贷、旅游等4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健全完善土地入股、订单帮扶、返承包等长效扶贫模式,与数万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分红金额5500余万元。“农民”逆袭为“股东”。

中益乡分红大会现场

中益乡分红大会现场

和阮祥华同住一个村的邹小珍,命运也在近几年悄然发生改变,走上了在家当老板的路子。嫁到中益来穷了几十年的邹小珍,因为缺技术,在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借着小额信贷扶贫政策和“雨露计划”,邹小珍贷来了款、学到了技术,不仅发展起了黄连、前胡、黄精、辣椒等产业,还养起了中蜂,开起了农家乐。一年几项收入加起来,邹小珍家能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邹小珍再也不为“锅里煮什么、身上穿什么”发愁了。

扶产业才能管长远。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健全长效利益联结机制……近几年,石柱的产业发展已经从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转换到产业兴旺的思路上来。目前,全县正大力推进“四个30万”工程,即打造30万亩中药材、30万亩特色果蔬、30万群中蜂、年出栏30万头生猪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格局,并确保有能力、有意愿发展产业的群众增收产业100%覆盖,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普通人的生活,折射了石柱的发展变化。

30岁的农村妇女陈明春如今成了黄鹤镇的“名人”。在大山深处的鱼龙村玩起了电商,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她的电商服务站经营得红红火火,从2017年开业至今,交易额已达300多万元。

20多平米的门市,不仅有洗发水等日用品,还有电冰箱、洗衣机、化肥等家电、生产物资。电商服务站除了代买代卖外,陈明春还帮村民将干豇豆、干竹笋等农特产品上架到网上,让农民家的“土疙瘩”变成了“金元宝”。村民蹇春元就通过陈明春将自家的1万多斤有机大米在网上销售一空。

向学明(中)在分拣电商货品

向学明(中)在分拣电商货品

农村电商像一条新通道,将以往闭塞的村庄同外面世界连通。村民们能买到从没见过的新东西,也能将“烂”在手里的农特产品卖个好价钱。

在石柱,以往有很多优质的农产品都苦于没有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变现”问题成为了县委、县政府主抓的一件大事儿。

坐落于大歇镇双会村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就是在属地政府的指引和帮助下建立起的一个农村电商“根据地”。业主向学明不仅是“重庆市农村电商扶贫带头人”,还是拼多多新农人西南地区两位代言人之一。凭借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向学明的电商平台日均销售超过一千单。现在,他开始根据电商平台销售情况,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带动农户“订单化”种植发展网络爆款黑花生、糯玉米等特色经济作物。“‘订单化’生产协议,不仅解决了村民的销售之忧,还避免让他们承担市场风险。”近几年,向学明通过电商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

不仅有农民做“网红”,石柱的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也纷纷走进抖音、拼多多等平台直播间,为石柱农特产品代言,吸引了数百万网友围观抢购,大大带动了石柱农特产品的销售。

让田间地头的好货行销全国,让农村电商带着农产品“飞”出大山,石柱着手建立了电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园+电商企业+农产品基地+贫困户”模式,大力实施“远山结亲”“田间天猫”等电商消费扶贫模式,积极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仅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就达33.5亿元,累计带动7100余户贫困户实现“坐地增收”。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是以,两年来,广大干部群众亲身经历了石柱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得以提升。

但,新时代有新命题、新挑战。

“从‘脱贫摘帽’这个全新的起点出发,石柱儿女要靠自己的骨头长肉,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县委书记蹇泽西掷地有声地说。

其实早在2018年,县委1号文件就对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进行了计划部署。2019年,曾多批次派出领导干部前往浙江、湖南等地考察学习。2020年,专门组建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调研小组,对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可谓做足了准备。

循着春天的足迹,记者来到桥头镇瓦屋村,见到清澈的湖泊、满山的果园、成片的绿树、淡淡的花香、雅净的农家小院,乡村美景处处,这里俨然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成为了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桥头镇现在是生态产业小镇,依托区域内的环湖景观与独有的生态气候、规模化的蔬果产业,盘活乡村“地、钱、人”三大要素,正同邻近的三河、中益、沙子、冷水、黄水连结成片,合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和桥头一样,全县33个乡镇正紧跟全县乡村振兴“一张蓝图”,全面深化改革,深化环境整治,聚焦产业发力,培育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业态融合、增添底色底蕴。

不日,将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组成乡村振兴工作队下基层到农村;不日,将有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村支书(主任)换届上岗;不日,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人才即将回村创业……我们正努力将乡村振兴“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55万石柱儿女,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定将以更加靓丽的答卷,回报总书记的重托,回应人民的期盼!

石柱报记者 游凤 岳良芬

原标题:

“摘帽”脱贫不歇脚 “接棒”振兴再出发

——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石柱视察两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