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林间绘“蜂”景 中益乡打造“中华蜜蜂第一镇”
重庆
重庆 > 重庆资讯 > 正文

沃野林间绘“蜂”景 中益乡打造“中华蜜蜂第一镇”

一只只勤劳的中蜂在中益乡山峦重叠的花海中飞舞,采集天地之精华,“酿造”出一个个脱贫致富故事。它们汇聚起巨大的力量,打造出一个前景光明的大产业,在精准扶贫战场上,扮演着“生力军”角色。中益乡的中蜂产业能有登“蜂”造极的今天,得益于广大干群冲“蜂”陷阵的昨天。

生态为基,产业发展“登蜂造极”

距沪渝高速沙子互通13公里,紧邻“大风堡”国家4A级景区的中益乡,风光迤逦、钟灵毓秀,幅员面积160.5平方公里,森林植被面积1328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88%,是我县唯一被重庆市林业局命名的“林业特色乡镇”。

然而,该乡因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落后、无村集体经济,在2017年被列入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为了摘掉深度贫困乡的“帽子”,中益乡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帮扶下,通过4年的不断“补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好,美丽乡村越来越靓,产业发展越来越旺,中蜂产业便是其中的“科代表”。

更让中益人民难以忘怀的是,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这块创业的热土视察,同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村民代表等围坐在一起,拉家常、问冷暖,特别关心老百姓“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并指出“产业选准了,才能走对路、走长远”。总书记与大家共话脱贫攻坚,让全乡人民倍感温暖、倍受鼓舞。

两年多来,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草本木本蜜源植物丰富的实际,中益乡党委、政府选准对保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的中华蜜蜂,按照“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围绕“小蜜蜂、大产业、大生态”做文章,把中蜂产业定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在全域内如火如荼打造集康养、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中华蜜蜂第一镇”。

华溪村蜂蜜加工扶贫车间

华溪村蜂蜜加工扶贫车间

初夏以来,在中益乡纵横交错的公路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与蜂蜜颜色一致的姜黄色民居,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丛林里外,一只只中蜂在翩翩起舞,彰显“中华蜜蜂第一镇”的元素尽入眼帘。

时光荏苒,天道酬勤。近几年来,中益乡中蜂标准化、智能化、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势头向好,已成为该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拳头产业。到2020年底,该乡已培育中蜂产业龙头企业1家、蜂农472家,中蜂养殖总量突破8000群,年产值800万元以上。

产业为媒,吃下好政策“定心丸”

嫩枝舒展、雏燕展翅的五月,在中益乡坪坝村山沟组张平龙打造的中蜂养殖基地,一只只中蜂在花丛中上下翻飞,忙碌着寻找蜜源采花授粉。

“县乡两级为我们带来了好政策,让我们吃下了发展中蜂产业的定心丸。”年过半百的张平龙是坪坝村的已脱贫户。当初,他发展中蜂产业,受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困扰,一度缺乏信心。随着政府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和专业合作社建立,他所担忧的问题迎刃而解,发展中蜂产业的劲头越来越足。

2017年以来,中益乡中蜂产业发展伊始,像张平龙这样受资金困扰,难以起步的建卡贫困户大有人在。

如何破解建卡贫困户发展中蜂产业资金不足的难题?如何化解蜂农对产业前景的疑虑?中益乡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专门研究出台了政策,既要免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资金方面,中国农业银行石柱支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石柱支行、石柱邮政储蓄银行面向贫困养殖户推出了免抵押免担保、政府补贴利息、最高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业务,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难题。

在技术方面,市农委、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多次派出养蜂专家到乡上开展技术培训,县上派遣了专业技术人员常驻中益乡,上门为养殖户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针对季节性蜜源不足的问题,市、县林业部门为中益乡规划实施了科学的蜜源培植提升项目,通过两轮蜜源植物培植,共栽植五倍子、黄柏、乌桕等蜜源植物3万亩310万余株,打造了融入绿水青山的生态蜜源地,大幅提升了全乡蜜源质量,为中蜂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峰村打造的中蜂养殖基地

建峰村打造的中蜂养殖基地

2018年初,在中益乡扶贫干部的鼓励和引导下,张平龙参加了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并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购买了100群中蜂进行养殖。

“蜂源问题,有乡政府帮忙联系;技术问题,有技术人员上门指导;销售问题,有专业合作社保底收购……”2018年底,张平龙销售蜂蜜8万元,不仅还掉了扶贫小额信贷,还赚到了产业致富的“第一桶金”。

尝到养蜂带来的甜头,摘掉“贫困帽”的张平龙发展中蜂产业的热情高涨,到2020年底,将中蜂发展到了近200群,养蜂收入达到了13万元。

得益于好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中益乡的中蜂养殖户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到去年底,全乡养殖中蜂超过50群的农户有37户。大山深处勤劳善良的蜂农们,喊出了“先吃黄连苦、再享蜂蜜甜”“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的心声。

技术护航,助农酿造“甜蜜生活”

砥砺探索,一路前行。中益乡的中蜂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在脱贫攻坚战中结下累累硕果,如春天的枝叶一样,焕发出新的色彩。

在盐井村金山组陈小平打造的别具一格的中蜂养殖基地里,数百群中蜂规范放置在养殖场四周,蜜蜂在花丛中上下翻飞,嗡嗡的振翅声不绝于耳。

为大力推广中蜂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培养一批懂技术、能带动的技术带头人,让广大蜂农“一技在手、产业有成”,2020年6月,在重庆市蜂产业技术体系帮助下,中益乡政府组织了陈小平等20名蜂农前往南川区接受了5天的中蜂“理论+实战”养殖技术培训。

“我以前饲养了近100群中蜂,但掌握的技术不过关,效益不是很好。”陈小平说,通过外出培训,掌握了中蜂健康养殖、病虫与敌害防治、邮寄蜂王等技术知识,他对中蜂养殖更有信心了。

蜂农在加工蜂蜜

蜂农在加工蜂蜜

2020年金秋时节,瓜果飘香,稻菽丰稔。陈小平的中蜂养殖量增加到了300群,产量达到2000多斤,产值实现20余万元。

靠着踏实、肯学、肯干,陈小平成为中益乡中蜂养殖的本土技术人才,组建了重庆凯顺养蜂有限公司,建成了中蜂标准示范场,为广大蜂农做起了技术指导。

“我要咬定中蜂这个‘朝阳产业’,把日子过得像蜂蜜一样‘甜蜜’!” 陈小平的切肤之语道出了中益乡470多户中蜂养殖户的心声。

步入高山峡谷的中益乡这个“世外桃园”,蜂农们在山林里酿出了“致富蜜”, 村民吃穿不愁,腰包越来越鼓,老老少少喜笑颜开。

市场落地,蜂旅融合“换挡提速”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行走在中益乡的村村寨寨,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娇艳的花朵、清脆的鸟鸣入目入耳,仿佛置身在一个花香鸟语的世界。

中蜂产业发展渐入佳境时,中益乡党委、政府负责人认识到,中蜂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在蜂农个体,但中蜂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着力点在市场主体。只有把中蜂产业的市场主体扶优扶强,中蜂产业发展才更有抓手。

为了扩大中蜂产业发展规模,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中益乡深入实施内引外联举措,致力打造“三峡蜜罐”“中益蜂蜜”“圆小益”“益点甜蜜”等系列商标品牌,为中蜂产业赋能添彩,为打造“中华蜜蜂第一镇”添码。

“内引,就是引导大户带小户,不断发展养殖户和扩大养殖规模;外联,则是通过招商引资,将养蜂公司请进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中益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将公司“大本营”安扎在中益乡的重庆万寿山中蜂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华溪村建起中华土蜂蜜加工厂和科研楼。其倾心打造的“蜂与自然中益土蜂蜜”在2020年荣获中国蜂产品协会颁发的《优质溯源蜂产品标志准用证》,并在“国民好蜜——第四届蜂蜜感官品质大赛”上荣获金奖。

重庆大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中益乡在中蜂产业化养殖上进行深度合作,以打造“甜生活·新中益”为主题,在华溪村、光明村、建峰村建设了蜜平方数字化认养示范蜂场12个,养殖中蜂1250群。

2020年,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提供蜂群和场地、承包人负责养殖管理、公司保底收购蜂蜜的方式,带动村民发展中蜂600余群。该公司连续两年在华溪村收购蜂蜜2.25吨,通过加工、包装后远销北京、广东、山东等地,销售额在70万元左右。

走进一道用蜜蜂卡通形象装饰的大门,来到华溪村蜂蜜加工扶贫车间,只见几辆等着拉蜂蜜的货车停在那里。窗明几净的厂房里,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据介绍,该车间建有罐装、条蜜、勺蜜等生产线3条,开发了蜂蜜产品10余款,年加工能力达到500余吨。

让绿色生态流金淌银。借助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极佳的康养环境,中益乡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滚石上山的战斗精神,以爬坡过坎的攻坚精神,以砥砺奋进的拼搏精神,下足“绣花功夫”,整合各方资源,打出发展中蜂产业的组合拳,蜂旅融合之路已“换挡提速”,打造“中华蜜蜂第一镇”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石柱报记者 隆太良 龙泓 文/图

原标题:

沃野林间绘“蜂”景

—— 中益乡打造“中华蜜蜂第一镇”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