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 民之所愿政之所向 改善民生聚力增效

彭水: 民之所愿政之所向 改善民生聚力增效

悠悠万事,民生为本。

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彭水以民心民力为依靠、民意民声为依据、民愿民盼为方向、民惠民富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更多领域,全县70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建好便民服务中心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便民服务中心,是村级党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的固定场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增强党支部战斗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近日,彭水三义乡莲花村村民何国宇来到村便民服务中心递交高龄津贴申请审批表。从审核签字到盖章,审批在几分钟之内办妥。“随时都找得到人,办得了事。便民服务中心是真便民!”何国宇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彭水最北端的三义乡“地无三尺平”,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是重庆市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曾经,三义乡各村党支部召集党员开会,通常只有在村干部家进行。村民办事,也习惯性往村干部家里跑。满山遍野找人办事,一件小事签字盖章,来回跑个两三趟是常事,群众怨声载道。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彭水以强化党建为切入点,以强化阵地建设为突破口,提档升级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信访接待、代办服务、补贴救助、便民缴费等窗口,大厅公示上墙内容包括值班公示牌、服务承诺制。同时,还在便民服务中心最显眼位置,设置了最新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党员亮身份、亮承诺,让群众知晓,实现村级财务收支公开透明。

经过努力,全县投入近3亿元完成296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行村干部集体办公、轮流值班、定期走访、全程代办等制度,村委会办起“微食堂”解决午餐问题,做到“早开门、晚关门、中午不关门”,让群众办事不跑空路冤枉路。

如今,彭水296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旧貌换新颜,紧紧围绕党员和群众需求,实现了“阵地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平台智能化、服务人性化、活动经常化”的目标,让群众办事有去处、干部干事有场所,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全面消除“空壳村”

村级集体经济破壳重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长期以来,彭水296个村和社区,曾经大多是“空壳村”。村级组织集体经济积累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如何破解这道难题?从以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找突破口,激活人才“一池春水”,以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近年来,彭水大力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提升行动,储备村级后备干部700余名,动态回引本土人才260名,村级党组织书记中致富带头人、民营企业家、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比达80%,建立了村干部固定补贴动态增长机制,实行“固定补贴+绩效奖励”待遇保障体系,点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

彭水从根源破解“本钱不够”问题,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保障。彭水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施好财政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项目布局上适当向当时的深度贫困乡镇倾斜。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对“空壳村”适当安排发展启动资金,县财政每年适度安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补助资金。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项目和财政资金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向“空壳村”倾斜。

根据党建引领村级经济发展方案,彭水明确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乡镇党委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和组织工作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在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时优先考虑。

除此之外,彭水探索建立奖惩机制,设定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任务和目标,明确可用一定比例的经营收益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后,用于奖励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员,并把是否带头发展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绩效工资兑付和村干部招录公务员量化考察环节的重要依据。

通过努力,彭水探索“产业带动、项目拉动、资源开发、服务创收、资产经营”5种模式,做实“人才保障、机制健全、资源整合、齐帮共促”四大重点,用“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着力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中梗阻”,拓宽老百姓增收致富渠道,让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破壳重生”。

一招走活全盘棋。在村党组织引领下,彭水成立集体经济组织260个,80%以上的村干部带头入股或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集体收益1528万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分红”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引擎,这一做法入选中央组织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案例。

倾斜医疗资源

让群众就近看病看得起病

“小病拖,大病挨,得了重病才往医院抬。”曾经,看病难、看病贵是彭水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一些乡镇卫生院设施简陋,X光机、黑白B超机都算“高端配置”。患者有了病不得不往上级医院跑,加重了看病负担。

用改革办法求解扶贫民生难题,彭水下足绣花功夫,布局实施基层医疗机构集团化管理改革,使乡镇医疗机构由“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实现资金、人才等资源整合,进而发展壮大。

一楼一底的独栋建筑,占地200多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候诊厅一应俱全。很难想象,这是彭水县绍庆街道镇南村这座小村庄的卫生室。

“从以前20多平方米的小单间,到现在的大独栋;从以前医疗器械只有温度计、血压计、听诊器‘老三样’,到现在各种医疗器械齐备,变化太大了!”镇南村卫生室医生蔡道明说,如今选择到卫生室就近看病的村民越来越多。

镇南村卫生室的变化,是彭水基层医疗环境嬗变的缩影。

近年来,彭水致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团化管理改革,独立设置农村卫生管理中心,建立以农村卫生管理中心为集团总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成员单位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在明晰医院内部经营管理权限的前提下,由医院集团统一规划、统一配置资源,实现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计划、预算安排、审计监督等工作,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在彭水,引进、培养、打造一支稳定、高素质、高水平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对于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同样重要。

彭水建立起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手抓、两手硬”的绩效考核方案,做到优绩优酬、多劳多得。同时,建立起专科培养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选派理论知识丰富、操作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前往市级“三甲”医院或县级医院脱产进修。

如今,随着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彭水农村群众就医选择发生巨大变化,全县门急诊、住院患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比例,已连续多年超过72%,小县办出了优质医疗。

均衡教育发展

让孩子上得起学上得好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着眼于让山区孩子享受更加优质的教学质量,彭水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要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靠教育。”郁山镇中心校大坝教学点,曾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薄弱校。如今教学条件、校园环境得到翻天覆地的提升。对于教学点的师生而言,建塑胶操场、铺设草皮、修文化墙,彻底整修校舍……这一切,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

大坝教学点,绝非特殊的“样板工程”。在彭水,所有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近年来都实现了大坝教学点一样的统一标准的改善。

硬件完备了,软件也要跟上。针对村小教师储备不足的问题,彭水从2013年起,实施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就业”;2015年起,开始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工作;2017年迄今,已有139名年轻教师充实到乡村教学点教师队伍中。

为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彭水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待遇,根据学校规模与街镇乡所在地距离、交通方便程度、生活条件艰苦程度等情况,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工作补贴。在彭水,财政发工资先保障教师,再保障公务员;教师的工资比公务员高,村小教师工资要比城镇教师里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彭水深入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潜力,探索“互联网+双师教学”模式。致力建设乡村特色名校,推动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让村小的孩子也享受到一流的特色艺体教育。

近3年,彭水累计投入6亿元,改造94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校舍6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4.9万平方米。“财政每花5元钱,就有1元钱花在教育上。到县里的村镇看,最好的房子是学校。”2019年,彭水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目前彭水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可寄宿的初中、一所中心小学,山村教学点零星分布,“山里孩子上学,单程不会超过1个小时。”

来源:彭水自治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