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城神鼓舞是重庆市级非遗项目。
鼓最早用于古代战争,用以鼓舞士气,后逐步演变成为宗教祭祀重要法器。古代巴人崇善、 重祭祀,尤喜以鼓为舞相助,《华阳国志·巴志》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自远古时期到西晋,丰都地区的神鼓舞 作为一种祭祀仪式广泛流传于民间,在与外族战争时也会大量使用,仪式感强,舞蹈成份不多。
丰都名山香会兴起以来,神鼓舞 逐渐成为名山香会祭祀仪式中的固定内容,队伍规模扩大到上百人,并引入舞蹈内容。明洪武十三年(公元 1380 年),因教化民心、巩固政权需要,朱元璋借助“罗鄷山”“北罗酆”“北酆”均是道教 传说中地狱、冥府的称呼,下诏将“豐都县”改为“酆都县”,借鬼 劝善、以鬼喻人的“丰都鬼城”民俗文化逐步形成。丰都名山香会 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神鼓舞也承载了鬼城民俗文化新的内容和形式,因深深的“鬼城”烙印而独树一帜。
流传千年的鬼城神鼓舞,源于当地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以及民俗活动场景和仪式,并非只是传统的乐器和舞蹈,更重要的反映了浓厚的巴文化特质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现象,具有重要价值。
神鼓舞最早出现于战场以鼓舞士气,后来发展为祭祀活动,到现在成为了大众喜爱的群众娱乐舞蹈,见证和融入了巴人历史的发展,反映和折射了一方民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变迁过程,对于研究古代巴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神鼓舞保留着原始文化的粗狂 和纯真,传承下来的固定动作也具有非常丰富的肢体语言,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等都可以从该肢体语言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象征,对于古代的巴巫传统文化有重要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神鼓舞传承人不断在道具、服装和动作上进行改变,蕴含着丰富的表演艺术、生活习俗与服饰礼仪,表演时既还原了神鼓的历史性,又给人激昂、震撼的视 听享受,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觉,具有较强的审美和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