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江津聚才引智 助推高水平建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

开放江津聚才引智 助推高水平建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

为助推高水平建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更加开放、积极地集聚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12月6日,江津围绕“才聚新江津·建强主枢纽”主题,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2023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人才交流会,汇聚八方英才,共话科技创新,共谋产业发展。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院士专家齐聚 共谋创新发展

本次活动由江津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区人力社保局、区科协、珞璜临港产业城管委会承办。

江津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塑料先进制造加工超前部署学科首席科学家王琪,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武晓峰作为主讲嘉宾。王琪院士围绕“塑料先进制造加工”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从塑料先进制造加工创新理论、前沿技术、应用场景等方面,深刻阐述了塑料加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观点,深析了塑料加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武晓峰以“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主题,从国家战略、实践探索、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育的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机制,并与现场专家人才开展深度交流、畅叙合作共赢。

深化产才融合 激发创新动能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驱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江津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深入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产才深度融合新机制,点燃企业创新发展的“人才引擎”。

活动中,江津区聘请四川大学王琪院士、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肖勇、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汤宝平副院长领衔的3个专家团队为江津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将聚焦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联合本土重点企业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体协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智赋能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批“科技副总”颁发聘书仪式

第三批“科技副总”颁发聘书仪式

现场还举行了江津区第三批“科技副总”签约聘用仪式。来自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20名高端专家人才与江津区20家重点企业正式签约合作、聚力创新发展。

去年以来,在重庆市委组织部精心指导下,江津区在全市先行试点实施“科技副总”进企业专项,创新“政府搭台、企业引才”“柔性借智、协同攻关”工作机制,搭建企业“引才桥梁”,提供人才“用武之地”,助力企业创建创新平台28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2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90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3亿元,高效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产业提档升级。江津区“科技副总”进企业专项典型做法也先后获评2023年度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2023年重庆市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实践最佳案例。

江津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聘用签约仪式

江津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聘用签约仪式

加强人才交流 推动合作共赢

活动现场,江津区与德宏州签订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人才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探索西部陆海新通道人才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打造协同引才聚智品牌,并为两地人才搭建互联互通桥梁,深入推动两地人才资源共享共育、人才工作协同发力,为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同时,为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资源互补、人才共育、创新合作、共赢发展,重庆市人民政府驻广东办事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人才交流合作协议,三方将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开展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人才交流合作,合力将江津打造成重庆市区县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合作样板区。

当前,江津区加快驶入人才强区建设“快车道”,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谋发展、谋创新的重要支撑,持续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着力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促进人才开放合作,先后引育国家级、市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30人(个),引进海内外高校青年人才3500余名,人才资源总量达22.96万人。

江津区将深入落实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坚持创新制胜,强化人才引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聚焦全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津鹰计划”人才工作品牌辨识度、影响力,着力构建人才最优生态,加速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为高水平建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争当渝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通讯员:张文博;图: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