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重庆创建一批创新中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重庆创建一批创新中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庆正“快马加鞭”。

近日,重庆市经信委面向全市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2024年度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原则,全年接受申报。

重庆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从2019年5月启动以来,目前已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11个市级创新中心。这些创新中心在推动创新方面取得哪些成效?如何带动全市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打通实验室产品产业化“梗阻”

从去年上半年以来,“重庆金凤实验室号”“重庆金凤软件园号”“西永微电园1号”等一批以“重庆”命名的卫星相继发射上天,执行多项科研任务。

这些卫星的“幕后操手”,是落户西永微电园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旗下航天新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航天新通”)。作为航天科工集团与重庆市重大战略合作实体,入渝3年来,航天新通在渝建成“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并创建重庆市特种环境通信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耗多少?精度是否合规?要知晓这些生产过程中的种种数据,重庆宏扬电力器材公司负责人不必到生产一线,只需坐在办公室,操作智慧管控平台即可悉数掌握——通过引入这套平台,企业不仅产能提高30%,生产成本亦大幅降低。

为宏扬电力提供平台设备支持的,同样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渝设立的、重庆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所创建的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该创新中心累计推动1000多家渝企“上云”,连接数千台工业设备。

“通过创建创新中心,可以弥补实验室研发产品和产业化之间的缺失,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痛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重庆市高端轻合金制造业创新中心负责人表示,当前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产业链衔接不畅、创新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的“短板”,而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作用就是“串珠成链”,通过在不同生产场景中投入应用,打通实验室产品产业化“梗阻”。

从两方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重庆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为750亿元、增长10%;研发投入强度为2.45%、提高0.09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省市第10位;全市有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分别为29.8%、42.2%。

“虽然创新能力发展势头向好,但全市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仍是主要‘痛点’。”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此前重庆市推动制造业发展更多是依靠资源投入,创新驱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为此,接下来重庆市将从两个方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继续实施研发机构倍增计划。计划到2025年,推动全市半数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

继续加大国家级、市级制造业中心培育。其中,市级中心涉及综合类、行业类两个类别,前者是以成果转化和突破产业共性技术难题为目标,后者是聚焦行业细分领域关键重要技术创新攻关,两者都需要整合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资源,形成行业性研发中心惠及更多企业,增强产业研发能力。

“目前我市已梳理出多条重点产业链,将围绕它们提出技术需求清单,推动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协同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供给问题。”该负责人表示,此外,我市还将围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一批孵化中心,力争孵化出更多科技型企业,提高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

围绕“五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创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将是重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以此实现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区域化’目的。”采访中,多位政研人士如是表示。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然说,“五化”趋势是对制造业发展趋势的把握。比如,当前工业品及消费品的智能化生产,不仅极大拓展了消费市场空间,亦大幅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围绕高端化、绿色化,要求“重庆造”制造业产品不仅要体现在提高产品附加值、让企业多盈利,更要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变化,比如更好地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等绿色化发展要求。

“一旦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化’,制造业企业及产品将显示出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市经信委副主任赵斌表示,随着工业互联网加速应用,制造业将进一步向服务业延伸,企业今后不仅要卖产品,还可通过后续服务赚取二次收益,因此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进行延伸,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在区域化发展方面,赵斌认为,各区县和产业园区应该有所侧重地围绕某个或某几个重点产业,通过做大规模效应、做强集群优势,培育特色鲜明的龙头产业企业,形成产业链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夏元 见习记者 肖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