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苗”文化:彭水文旅的灵魂与底蕴

“九苗”文化:彭水文旅的灵魂与底蕴

“九苗”文化:彭水文旅的灵魂与底蕴

千年烟雨,翠峰薄雾,蜿蜒河水,交织出彭水特有的人文画卷。在这片群山环绕的“苗乡”土地上,生长着一棵棵古老而坚韧的文化之树,它们肆意生长,不断积淀,共同形成了璀璨的“九苗”文化。

“九苗”文化,是对自然、对生命、对传统的崇敬和尊重。它融合了苗家儿女的智慧和艺术,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体系。在这里,山歌飞扬,舞蹈婀娜,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民族根脉源远流长。

然而,“九苗”文化并非停留在历史的尘埃中,它与时俱进,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如今,彭水儿女接力“九苗”文化的传承,积极投身于“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彭水文旅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苗食、苗绣、苗艺、苗歌、苗舞、苗医、苗药、苗寨、苗城,“九苗”文化以多姿多彩的“韵律”谱写出“世界苗乡,养心彭水”和美之音。

鲜美苗食,跳动味蕾

经典苗食,郁山三香

经典苗食,郁山三香

彭水两江交汇,水运发达,南来北往,八方汇聚。厚重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彭水美食发展的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苗家美食。

众多彭水美食,以太子豆花(鸡豆花)最负盛名。它以优质母鸡的肉、蛋、油、汤制成。相传,其为唐太子李承乾丫鬟所创,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吃鸡不见鸡,吃豆不见豆”道出了人们品尝后的感慨。

近年来,彭水积极传承美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成功打造出“晶丝苕粉”等一批叫得响的地理商标品牌,畅销世界各地。

据悉,2019年发布的《苗乡菜谱》,收录了郁山三香、嘟卷子、心肺米粉、无忌烧白、郁山擀酥、苦荞粑蘸蜂蜜等100余道苗乡美食。

精致苗绣,丝丝入扣

苗绣技艺现场展示

苗绣技艺现场展示

2023年3月,在渝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李绍玉,将一幅耗时2年制作,长达9米,绣了上百万针的苗绣精品带到了北京“两会”会场。这幅苗绣用针线完美还原了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砥柱铭》。

苗绣是苗族的传统手工艺术。彭水苗绣以做工精细、工艺考究著称。通常以色彩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单色绣以青线为主绣制,作品典雅凝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制,手法相对复杂,多以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2016年,彭水苗绣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如今,在以李绍玉为代表的一大批传承人的大力推广下,彭水绣娘规模已超过万人。出自她们之手的精美苗绣,成为彭水极富特色的伴手礼。

华彩苗艺,动人璀璨

巧夺天工,苗艺代表——市级“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巧夺天工,苗艺代表——市级“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2023年7月5日,蚩尤九黎城里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苗族银饰技艺人庹俊鹖手中的喷枪喷出蓝色的火焰,坚硬的银块逐渐变红变软。在熟稔的捶打、淬火、修整之下,很快成为一副精美的手镯。

苗族人心灵手巧,许多独特的苗艺传承至今。作为重庆市级“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的庹俊鹖,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近年来,彭水高度重视苗艺的保护传承,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让独特的苗艺薪火相传,绽放光芒。

去年底,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组织开展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调整工作,彭水35项“非遗”技艺上榜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年6月,市文化旅游委公布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彭水又有18人榜上有名。

嘹亮苗歌,传古至今

韵律回转,铿锵苗歌

韵律回转,铿锵苗歌

彭水积极普及苗歌苗舞,做足“世界苗乡”文化内涵,营造全民唱苗歌跳苗舞的氛围。3月12日,彭水县文化旅游委邀请全国著名作曲家杨军、作词家和诗人余合智走进彭水,会同地方音乐舞蹈工作者走进基层采风,挖掘原生态的苗歌苗舞,打造更多的苗族舞蹈和苗族音乐。

鞍子镇是彭水苗族同胞聚居数量最多的地方,也是苗族民歌的发源地,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苗族民歌和苗寨文化。古老的鞍子苗歌没有成文的歌词,靠口口相传流传千年,曲风高亢嘹亮,从屋中刺绣到田间劳动,“走哪里唱哪里,见什么唱什么”。

“鞍子苗歌”2007年入选市级首批“非遗”名录,“苗族民歌”2014年跻身第四批国家级“非遗”。

婀娜苗舞,漫步踏花

婀娜多姿,曼妙苗舞

婀娜多姿,曼妙苗舞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北宋诗人黄庭坚在彭水观看民间歌舞盛况后,留下了这样的诗词。

苗族人能歌善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踩花山”节,彭水的苗族同胞总会身着盛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并进行玩狮、射弩、踢毽子、爬花杆等活动。

近年来,彭水不断挖掘整理民族舞蹈,举办民族民间舞蹈大赛,让苗族音乐舞蹈等得到很好的传承。彭水通过多年的挖掘、整理、提炼,编排出一套集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苗族风情舞《踩花山》。

“万人同唱娇阿依,万人共舞踩花山”的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目前已连续举办了10届,成为一张亮丽的地方文化名片。

妙手苗医,兼济苍生

历史上,天灾人祸导致苗族人频繁迁徙。所到之处,基本是植被丰富、蛇虫出没的瘴疠之乡。坚韧的苗族人尝百草、驱百毒、战疾患,经过无数先人的经验积淀,形成了独有的草药使用经验。

市场化、商品化,是彭水保护传承苗医苗药,提升苗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之一。彭水依托彭水苗药研究院,在蚩尤九黎城建立了苗医苗药体验馆,迈出了苗医苗药市场化、商品化的第一步。

医药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的累积。苗医强调“一方一病”,苗药药理与众不同。苗医苗药的很多知识技能,常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习惯之中。当前,彭水苗药研究院正致力于研究、编制苗医药教程,并联合彭水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苗医药课。苗医“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壁垒由此破冰。

苗药奇珍,武陵瑰宝

工人正在进行苗枕包装。彭水融媒体中心供图

工人正在进行苗枕包装。彭水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彭水工业园区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以苗药为主料的“苗山五清茶”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包装下线。开发这款产品的彭水苗药研究院和彭水俊苗山民族医药产业有限公司,于2020年在彭水成立。缘何注资彭水,投资方正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

彭水地处武陵山区,是重庆7个森林资源大县之一,辖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具有物种丰富、特有属种多、区系起源古老等特点。

据彭水县志记载,彭水有140余科1579种植物,全县天然野生中药材面积在10万亩以上。其中,以禾本科、蔷薇科、唇形科、菊科、伞形科、十字花科、兰科、毛茛科、蓼科、百合科、小檗科植物为主。经整理鉴定,已知入药的有1150多种,可谓武陵山区的天然药库。

古韵苗寨,岁月新颂

有500多年历史的鞍子镇罗家坨村,是重庆市最大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家族苗寨,2012年获评首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依山而建的苗寨以木质吊脚楼为主体,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万足镇廖家村,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于该村瓦厂坝的周家寨子,是一座经历了200多年风雨的古老建筑群。目前寨子居住着以苗族、周姓为主的70多户300余名居民。大量木质青瓦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呈阶梯形分布,保存完好,远观近看,各有韵致。

在彭水,和罗家坨一样极富特色的苗寨还有很多。近年来,彭水有效整合资金资源,对诸多古老苗寨进行保护开发。全县打造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8个,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

峰峦苗城,傲立武陵

“九苗”文化:彭水文旅的灵魂与底蕴

上古时代,苗族先祖蚩尤率九黎部落逐鹿中原,不断向西南迁徙,大部进入渝、鄂、湘、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摩围山下,乌江之滨,一座以“蚩尤九黎”命名的宏伟城池傲然屹立。城中齐列的号角苗鼓,而今发出铿锵的时代之音。

蚩尤九黎城景区总占地面积430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由旅游核心区、旅游服务区和休闲娱乐区3个部分组成,有单体景观建筑40余处。其中,核心建筑九黎宫高99米呈11开间,寓意“九九归一”。全部建筑均为榫卯结构搭建,因地制宜、依山造势,退山而居。

这座集苗族文化、苗族建筑、游客接待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继承并延续着苗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彭水自然风光与苗族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已经成为展示和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走进“九苗”文化的世界,就是走进了彭水苗族文化积蓄的魂。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九苗”文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彭水文旅的前行之路。

青葱五月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而美丽的世界,感受“九苗”文化的魅力,领略彭水的文化之魂。(综合整理自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