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津区圣泉街道坚持党建统领,以小区为基本单元,在15个小区建成了小区治理中心,主要利用小区的架空层或物业用房或社区用房,设置党群协商议事厅、矛盾纠纷调解室和文体活动室组成的“两室一厅”,具体由小区特设党支部组织居民志愿者自治管理使用。随着小区逐渐入住,圣泉街道规划实现28个小区“两室一厅”全覆盖,逐步实现小区睦邻平安、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品质家园的治理效果,为新时代创新基层治理、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案例。
浒溪苑小区议事厅内,居民商量成立卫生小组事宜
党群协商议事厅协商议事“顺”民意
圣泉街道坚持党建统领,在小区创新建立特设党支部管理议事厅,推动党的组织向居民小区延伸,党群协商议事厅能有效促进小区居民从“管好自家事”到“共同参与治理”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基层社会自治能力,也让社区党支部更好的了解民意、解决民需,是聚民心、汇民智、解民忧的红色阵地。
一是坚持党建统领、基层治理,搭建起以街道、村社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说事、及时办事、民主议事”为理念的“议事厅”平台,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能力,有效地将党建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二是按照“三会”解决“三事”工作法,对基层治理中需要协调解决的“大事”、涉及民生福祉的“实事”、基层无力解决的“难事”进行共商共议,小区内的重大事务均在议事厅协商解决。
三是党群议事厅作为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凝聚民心的一个重要窗口,广聚民智,广解民忧,实现从“坐等靠要”到“共治共享”,变“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
矛盾纠纷调解室调解矛盾“解”民忧
要在基层化解“说不清、理还乱”的群众纠纷,一直以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小区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以“心贴心”的方式解决群众矛盾纠纷,让群众的家长里短、邻里的鸡毛蒜皮、路边的口角争执等有了一个沟通解决的地方,矛盾纠纷调解室调的是矛盾,解的是纠纷,安的却是民心。
一是发动小区业主代表、物业公司代表、楼栋长、在职党员、乡贤、退休“五老”、志愿者、法律明白人、村(社区)顾问律师、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等多元力量,组建起一支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等功能丰富的调解员队伍。
二是本着“掌握主动、发现在早”的原则,调解员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收集矛盾纠纷线索,利用各种群众资源,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通过主动调解矛盾,将社区和谐氛围推进了一大步。
三是建立了党建统领下的“村(居)小组—社区—街道”三级调解体系,挂牌示范调解工作室12个,认证金牌调解员57名、调解员201名。
文体活动室活动丰富“聚”民心
小区文体活动室的设置丰富了居民业余生活,让群众感到暖心与温馨,更好地改善党群关系,增加小区居民自治与共治热情,热情高了,主人翁意识也就强了,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也就高了,必然会更好地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增进邻里和谐、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搭建起小区文体交流平台。以小区为单位组建合唱团、足球队、篮球队,文体活动室成为组织培育小区居民文体活动兴趣爱好的重要场所之一。
二是把“雏鹰行动”作为文体活动交流的阵地,小区青少年进行学习提升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热心公益活动,形成向上向善、乐于奉献的小区氛围。
海惠社区文体活动室丝网花
三是持续丰富文体活动室活动内容。编排中老年人合唱、舞蹈、古筝、丝网花,青少年绘画、篮球足球训练、科普、音乐等文体活动和节目,同时在不同的节日开展多类型的志愿实践活动。
目前,圣泉街道通过小区治理中心的“两室一厅”功能,将两张网有机的融合起来。一是紧紧围绕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如何组织发动服务人民群众的问题: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充分发挥各类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助力基层治理。二是紧紧围绕最大限度组织发动群众,担当城市社区自治主角的问题:充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化细化小微网格,积极探索居民自治,让每一个城市居民参与小区事务管理。三是紧紧围绕如何防范化解城市高层消防重大风险的问题:健全完善城市除险清患工作机制,建立完整系统的群防群控体系。
去年以来,圣泉街道通过“两室一厅”功能,收集反映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46个,解决群众具体困难498个。上报物业纠纷、生活纠纷、装修纠纷,分别减少22.8%、25.6%、28.1%。调解邻里矛盾纠纷185起,调解成功率达97.8%。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80%,成功创建区级平安村(社区)8个。
通讯员: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