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前三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8.9% 重庆绿色经济动能强劲
重庆
重庆 > 重庆资讯 > 正文

“十四五”前三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8.9% 重庆绿色经济动能强劲

近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十四五”以来,重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2022年、2023年重庆市单位GDP能耗分别为0.34吨标准煤/万元、0.33吨标准煤/万元、0.32吨标准煤/万元,分别同比下降3.5%、2.7%、3%,“十四五”前三年累计下降8.9%,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7%的经济增长,绿色经济动能强劲。

绿色产业活力加速释放

近年来,重庆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趋势更加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2.2%。

同时,全市加速实施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行动,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和“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累计建设144个智能工厂、958个数字化车间。

此外,全市着力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加快打造生态畜牧、粮油等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辨识度的“3+6+X”农业产业集群。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度挖掘市内水、风、光伏、生物质等资源潜力,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1257万千瓦,较2020年978万千瓦增长28.5%,占全市发电总装机的39.6%,2023年可再生能源消纳总量约540亿千瓦时、占比37.2%;积极推动“绿电”入渝,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加快建设,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开工建设。

社会节能增效成效初显

近年来,重庆市着力以点带面推动全社会节能增效,在工业节能领域,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组织44个市级及以上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重庆市支持91个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新增节能63万吨标准煤,持续推进绿色工厂等绿色制造示范体系建设,获批全国智能建造城市,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3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2个、绿色供应链17条。

在建筑节能领域,重庆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竣工阶段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93.22%。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重庆市累计组织实施高星级绿色建筑3900万平方米,累计实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1400余万平方米,完成生态小区8609.59万平方米,累计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近1800万平方米,完成采信绿色建材产品400余项,民用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60%。

在交通节能领域,重庆市持续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促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2023年完成铁水联运量2613.9万吨;积极推动交通运输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中心城区公交车新能源占比24.8%,巡游出租车新能源占比达39.3%。

在公共机构节能领域,重庆市印发《重庆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四五”规划》等制度,累计创建节约型机关3009家。

完善节能降碳机制保障

近年来,重庆市坚持加强节能政策与科技、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的衔接协调,建立起有利于调动各方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比如,重庆市不断提高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水平,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围绕节能降碳、废弃物循环利用、绿色能源、生态碳汇等领域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建成77个市级、4个国家级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

同时,重庆市持续发挥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引导作用,2023年落实绿色低碳税收减免68.4亿元,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绿色贷款余额6800亿元,碳市场累计交易碳配额4753万吨、金额10.6亿元。

此外,重庆市还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累计创建绿色商场44家、绿色饭店45家,城市社区中绿色社区占比达63%;出台居民分时电价机制,引导全社会节约用电、错峰用电;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