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 看重庆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

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 看重庆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

园区开发区,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主战场。

此前,重庆市38个区县设有106个产业类开发区。然而,这些园区开发区,大多“小散弱”、管理机构冗杂。

怎么办?

2023年12月26日,重庆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吹响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冲锋号”。园区开发区改革作为其中重头戏之一,重庆按照3月、6月、12月三个时间节点,分阶段提出2024年改革攻坚量化目标。

“园区开发区改革,是‘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中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陈德川表示,而推动园区开发区从“量大”转向“质优”是破题的关键。

如今,改革攻坚将近半年,进展如何?重庆是否能跨过这道“难关”?记者进行了调查。

频频上演“变形记”

——精简机构、压减平台

最近,綦江高新区正在上演“变形记”。其园区管委会内设机构由13个精简至6个,其改革力度可谓大刀阔斧。

“不改不行啊!”綦江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梅元刚告诉记者,此前,綦江高新区共由桥河、北渡、扶欢、通惠、庆江、安稳、国家网络信息产业园等7个工业组团组成,而这7个工业组团又分别由5个机构管理,导致各组团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几乎各自为阵。

此外,园区管委会除了抓经济,还背负着平安建设等数十项社会事务“包袱”。更为头疼的是,原本负责“投融建营”的平台公司又与管委会合署办公,承担起招商引资等本应由管委会负责的工作,管理机构职能混乱、主业不清。

那时候,园区的运行效率有多低?

梅元刚举了个例子。比如,企业想要办理一项业务,园区行政审批服务站只发挥收件作用,企业还要在区级业务部门多头跑、重复交资料,一个审批周期花费几十天是常事。

自园区开发区改革突破以来,綦江高新区盯住问题的关键,开启三步走的“变形记”。

第一步,整合“强身”,全力压减机构数量。綦江高新区撤销食品园区管委会等5个管理机构,高新区管委会作为园区唯一管理主体;优化整合7个运营公司,组建新的AA+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綦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团公司,实现“一区多园、一套班子”。

第二步,精简“瘦身”,全面理清主职主业。綦江高新区制定管委会工作职责和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两张清单”,将征地拆迁等6方面45项职能移交属地镇街,与区级部门明晰营商环境等24项权责边界。

第三步,优化“塑身”,系统重造办事流程。綦江高新区深化“洽谈即预审、签约即立项、拿地即开工、审批不出园”改革,首批次下放97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89项由高新区全程独立实施,区级部门“见章跟章”,推动实现“审批不出园”。

精简机构、完成松绑后的綦江高新区,焕然一新。

如今,园区内项目审批周期压缩至1—2天,企业提交资料量削减20%,入园企业生产成本降低20%;今年以来,园区新签约项目24个,合同总投资37.9亿元,一季度园区完成规上工业营收65亿元、增速达到12%。

记者调查发现,綦江高新区并非个案。当前,全市各园区开发区的“变形记”都在同步上演。

比如,合川将南溪、天顶、草街3个独立工业组团合并为合川高新区,把园区4家产业公司整合为1家产业投资集团,一体化运行、扁平化管理的机制体制有效拉动园区发展提速,今年以来,合川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4.3%,工业产值占比达到全区工业产值的60.1%。

陈德川表示,重庆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为50个、管理机构精简为48个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已经完成,权责清晰、产业聚焦和布局合理的园区开发区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一键开启“产业重置”

——优化布局、招大引强

园区开发区改革另一个重头戏,是扭转产业布局高度同质化的困局。

“此前,全市500亿元以上产值园区开发区仅14个,有10个园区开发区总产值规模不足100亿元、3个总产值规模不足10亿元。”陈德川指出,不少园区看似“架子大”,其实“力量弱”,根本原因在于产业乏力。

事实上,全市绝大多数园区开发区,都有3个以上主导产业,为啥还会乏力?

产业多而不精、同质化竞争严重是关键原因。

“比如此前的合川,有三大工业组团。”合川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向海波告诉记者,其中,南溪组团规划了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电子信息、食品、建材等产业,天顶组团规划了汽摩制造和玻璃产业,网安组团规划了信息技术产业。三大组团不仅产业种类纷繁复杂,重点不突出,更为关键的是,各个组团存在产业交叉,比如南溪组团和天顶组团就在汽摩产业上同质化竞争,“血拼”式招商等无效动作时常发生。

三个工业组团合并为合川高新区后,对产业规划进行了调整。向海波介绍,根据“渝西跨越计划”产业定位,合川高新区最终锁定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火锅食材两个主导产业。

明确了主导产业,招商引资自然有了“风向标”,“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跟风式招商找到了破解方法。

据悉,合川高新区抽调50多名骨干组建了由区领导领衔的汽车产业专班和火锅食材产业专班,今年二季度招商引资集中签约项目总计65个,协议总投资约158亿元,园区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1%。

与合川一样,西部(重庆)科学城九龙新城园区也瞄准先进材料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推动九龙坡西南铝产能提升、庆铃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开发试验中心等重点项目提前开工,加速博世电驱桥新项目持续放量,拉动全区2024年一季度工业投资增长26%。

此外,綦江立足错位发展,围绕“轻合金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组建产业链专班,2024年已招引免热处理车用合金材料生产项目等关键项目27个,总投资158.98亿元。

事实证明,“产业重置”的改革魄力正转换成园区开发区的发展动力。1-4月全市园区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7878.3亿元,规上制造业企业入库税收238.8亿元,亩均税收增速12.16%。

加速推进“亩均论英雄”

——减少“出血”、提升效益

园区开发区改革,目的是要做大做强,提高单位产出。

“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重庆园区开发区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较低,与浙江等省市存在不小差距。”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吴涛指出。

此外,园区“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建而未完、完而未投、投而未达”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不少园区开发区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实际资产负债率高,“出血点”较多。

为破解这个难题,各大园区开发区加速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涌现出不少有益探索。

有的,加快推进市场化运营,减少“出血点”。

如西部(重庆)科学城九龙新城园区。

“当前,园区坚持‘政企分离、管运分开’原则,推动园区开发区运营公司全面去行政化,运营公司企业法人已压减4家,以‘化零为整’的方式提升运营公司融资能力,九龙高新集团信用评级已提升至2A+级。”九龙坡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封雪称。

同时,园区持续开展融资成本压降,平台公司综合融资成本为4.74%,严格控制在5%以内,置换高息债务上款37.38亿元,节约利息0.74亿元。

此外,九龙坡正加快编制完成园区开发区资产盘活方案,盘活资产14.32亿元,收回资金10.15亿元。今年一季度,园区国有资产盘活指标位居中心城区第1,完成工业产值228.7亿元,亩均税收增速远超全市4%的目标要求。

有的,加速植入“数字密码”。

位于江北区的重庆港城工业园,就是一个缩影。

这里是重庆最早建成的工业园区之一。不到6000亩工业用地,集聚了910户企业 。

对于这个老牌园区,如何激活“亩均效益”新引擎?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是关键。比如位于该园区的重庆登康口腔,改造升级后的数字化产线正高效运转,主要生产工序全部交由机械手臂和AGV小车完成,产能提升了30%。

数据显示,2023年港城工业园总产值突破310亿元,拉动江北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0%,连续16个月居中心城区第一。

有的,挖掘土地效益“增量”。

如綦江高新区,紧盯闲置企业找增量,开展企业“数字画像”,建立“一企一策”挖潜增效体系,盘活厂房18万平方米,4家僵尸企业“腾笼换鸟”;

紧盯闲置土地挖增量,园区已完成中国动力闲置土地收回程序,启动科尔特、菱电、汇程等地块收回程序,盘活低效用地136亩、闲置土地967亩;

紧盯低效产能促增量,园区摸清各产业链、重点企业的闲置、低效产能情况,帮助企业抢抓订单、开拓市场、复产止滑、满产超产,2023年以来,园区亩均产值增长12.6%,亩均税收增长11.3%。

“目前,园区开发区改革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已完成时序进度和目标进度,部分改革任务提前完成。”陈德川表示,但需要看到的是,2024年时间即将过半,园区开发区改革进入关键攻坚期,需要锚定核心绩效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改革再提速、行动再发力、质效再提升,坚决如期打赢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战,加快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活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唐琴

原标题:

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 看重庆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