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鲟和鳤首次现身三峡库区支流汤溪河云阳段
重庆
重庆 > 重庆资讯 > 正文

长江鲟和鳤首次现身三峡库区支流汤溪河云阳段

▲长江鲟游向汤溪河。 通讯员 谭启云 摄

▲长江鲟游向汤溪河。 通讯员 谭启云 摄

6月16日,西南大学科研人员在三峡库区长江一级支流汤溪河云阳段,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5尾,以及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度濒危物种(CR)鳤2尾。这也是科研人员首次在汤溪河水域监测到这两个物种。

长江鲟又名达氏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的干支流,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此前等多重因素影响,长江鲟种群资源严重衰退,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8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鳤的野外种群在20世纪末也大量衰退,很多产区已10年没有该物种的活动记录,曾一度被认为区域性灭绝。

▲6月16日,科研人员在汤溪河开展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调查工作。 通讯员 谭启云 摄

▲6月16日,科研人员在汤溪河开展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调查工作。 通讯员 谭启云 摄

▲汤溪河里发现的胭脂鱼。 通讯员 谭启云 摄

▲汤溪河里发现的胭脂鱼。 通讯员 谭启云 摄

据了解,此次监测到的5尾长江鲟全长48厘米至92厘米,体长38厘米至73厘米,体重1990克至 4350克,它们体呈梭形,头呈楔形,盖有菱形骨片,体背部和侧面呈灰褐色,背部也有菱形骨片。2尾鳤平均全长29.6厘米,平均体长25.1厘米,体重144克,体呈圆筒状、细长,背鳍与臀鳍的基部为黄色,胸、腹鳍为红色,尾鳍后缘为黑色。科研人员在测量完基础生物学数据后,对其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伤后,由渔政人员将其放归原水域。

西南大学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团队科研人员高宣介绍,自6月8日开展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调查工作以来,团队在澎溪河和汤溪河流域共发现30余种鱼类,除上述两类物种外,还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3尾、岩原鲤2尾。这表明通过长江十年禁渔和增殖放流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汤溪河物种多样性以及资源量正在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刘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