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九治”发力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重庆
重庆 > 重庆资讯 > 正文

重庆“九治”发力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重庆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城乡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白色污染”减量行动,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持续提升,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取得积极成效。

黔江小南海这样“治水”

黔江小南海这样“治水”

为保一湖碧水,关闭AAAA级旅游景区

▲美丽的黔江小南海。(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美丽的黔江小南海。(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仲夏时节,黔江区小南海镇南海村,被誉为“人间仙境、渝东西湖”的小南海湖水湛蓝、风光旖旎。

作为国内地震遗迹保存最为完好的地震成因堰塞湖,小南海保存有地震破坏造成的多种地面形迹,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价值。早在2001年,国家地震局就批准在小南海设立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保护区,并将小南海地震遗址列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2004年,小南海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名录。

小南海也是渝东南地区开发最早的景区,早在2005年就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年游客接待人数最多达60万人次,带动景区消费性产业收入增长逾1亿元;景区内的农家乐最多时有64家,从事旅游经营活动者400余人,年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

然而,这些数据背后,却是小南海生态无法承载之痛。

“小南海是黔江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之一,为城区四个主要街道约20万人提供水源,可以说是黔江城区的生命之源。”黔江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旅游开发、游船及周边农家乐带来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小南海的水质。

2018年,黔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果断关闭了小南海旅游景区,封存全部49艘游船,关闭小南海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8家农家乐;拆除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安全管理站生活性设施设备,投资500余万元启动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新建3个污水处理厂和30公里污水管网……确保小南海一湖清水得到最严格的保护。

在此基础上,黔江划定了小南海城市水源地保护区,全域设置了物理隔离防护网,配套安装一级保护区和取水口视频摄像头,实现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4小时全天候监控。

“我们建立健全了区生态环境局、乡镇街道、管水单位三级监管制度和定期监测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库长制,落实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责任。”黔江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黔江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每月都要对小南海开展一次水质监测,每年开展1次109项全指标监测。

同时,小南海镇与邻近的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联合成立了“党建引领边区融合治理办公室”,联合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定期开展巡查,在一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开展禁钓(鱼)、禁油(汽柴油机动船)、禁养(规模养殖)、禁排(污水)、禁倒(垃圾)、禁建(两违)、禁伐(砍伐树木)、禁泳(游泳)“八禁”行动,发现并整改问题近百起。

目前,小南海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为100%。

关闭了景区,过去吃“旅游饭”的村民怎么办?

“出路还是旅游业,关键在于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小南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黔江在小南海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外发展土家十三寨景区,并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土家十三寨还将旅游与民族手工艺品等民族文化相结合,创办了西兰卡普(土家语含义为“花铺盖”)农民工创业园,年营收3045万元,实现就业231人。

中化涪陵这样“治废”

实施生态复绿,磷石膏堆场“变身”公园

▲中化涪陵磷石膏堆场经过整治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公园。(受访者供图)

▲中化涪陵磷石膏堆场经过整治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公园。(受访者供图)

夏日清晨,涪陵区龙桥街道南岸浦社区居民张学印迎着晨风,在家门口的石龙山公园跑步。天空湛蓝如洗,地面花草似锦。“谁会想到,这里过去是粉尘漫天?”张学印说,“原以为把磷石膏堆场简单加固处理就完了,没想到还建成了大公园!”

石龙山公园此前是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涪陵)的磷石膏堆场。2019年,中化涪陵投入30多亿元实施整体环保搬迁,修复了岸线生态,磷石膏堆场也变身石龙山公园。

位于长江边的中化涪陵始建于1966年,是国家重点磷复肥骨干企业,年生产化肥150万吨,生产规模居国内磷肥生产企业前十强。

虽然中化涪陵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烟粉尘收集设施不到位、污水收集不全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2016年,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了中化涪陵环境污染问题。

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指出“中化涪陵化工生产区和渣场均位于距长江1公里范围内,水环境污染和风险严重,对周边群众影响大”,要求立即整改。

2019年10月31日,中化涪陵所有化工装置全部关停。

“生产设备拆卸相对简单,但磷石膏堆场处理难度大。”中化涪陵相关负责人介绍,堆场占地达900亩,从2002年建成投用到2019年停产闭库,形成了一座堆渣量达1900万立方米、高度近150米的小山,“过去,磷石膏堆场收集的渗滤液可以在生产装置内循环利用,企业停产后渗滤液就有可能直接进入长江。”

当时,在行业内,对大规模磷石膏库渗滤液的稳定达标排放处理,还没有成功先例。

为此,中化涪陵多次邀请专家“把脉问诊”,投资4770万元建造了一座污水处理站,日处理3600吨磷石膏堆场渗滤液,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对这类废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与此同时,中化涪陵还设计了一套高标准磷石膏堆场闭库治理方案,对堆场下游边坡进行规范整治,使坝体稳定性更高,并覆土复绿;对堆场顶部进行防渗覆膜、覆土复绿,减少和隔绝雨水对坝体的影响。

目前,中化涪陵已完成磷石膏堆场及渗滤液拦水坝安全评估,对拦水坝、截洪沟实施加高、加宽、加固;顶部覆膜350亩、边坡及顶部覆土复绿780亩;安全搬迁中化涪陵南岸浦厂区影响区域内的13户居民,平稳安置厂区职工2000余人,实现环境安全事故零发生、未经处理废水零排放。

在对磷石膏堆场封场进行生态复绿后,涪陵区又在此栽植了大量植物。6月13日,记者站在中化涪陵搬迁后的厂区放眼望去,各类乔木花卉争奇斗艳,游人或闲庭信步,或驻足拍照,还有的在跑步,过去的磷石膏堆场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石龙山公园。

“既生态复绿磷石膏堆场,又生态修复厂区岸线。”涪陵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化涪陵搬迁后还要生态修复8公里岸线,“未来,这里的老厂区将变成市民休闲娱乐的新景区。”

铜梁虎峰镇这样“治乡”

一体整治山坪塘,村民“生活在风景里”

▲铜梁区虎峰镇滴水村,经过整治后的山坪塘。(受访者供图)

▲铜梁区虎峰镇滴水村,经过整治后的山坪塘。(受访者供图)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铜梁虎峰镇滴水村,村民家门口的荷塘一派诗情画意。

见此美景,外来的人也许不会想到,这美丽荷塘,曾是一个水体黑臭、蚊虫滋生的山坪塘。

这个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山坪塘,曾是周边村民耕作的主要水源地之一,但随着村民生活污水直排、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塘中的水生植物腐烂发臭,塘内淤泥沉积,灌溉功能逐渐丧失,成了一个大家避之不及的臭水塘。

“还有人在塘边建了鸡鸭棚,几十只鸡鸭的粪便排到塘里,更是臭不可闻。”说起山坪塘的旧时模样,有村民连连摇头,“我家和水塘隔了百把米远,晚上关上窗都还闻得到臭味。”

“虽然镇村两级都会组织对山坪塘进行清淤,可只要山坪塘旁的家禽养殖不取缔、村民不改变乱丢乱倒垃圾的习惯、生活污水不能统一收纳治理,就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滴水村党支部书记李会曾经对此很头疼,因为山坪塘横跨第二和第三村民小组,两组村民经常为山坪塘的治理“踢皮球”,谁都不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怎么办?

为改善山坪塘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村民生活质量,2022年,铜梁区生态环境局和虎峰镇联合启动了滴水村山坪塘黑臭水体专项整治项目,实施管网控源截污、清淤、生态景观提升等一系列整治措施。

清淤时,镇里安排了挖掘机、请来了工人,村里年近八旬的老党员张邦秀带头拿起了铲子:“我们党员带个头、出份力,让这个水塘早点变清。”

在党员、干部带头下,过去互相推诿的村民也坐不住了:“谁不希望家门口干干净净,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早点把臭水塘整干净。”

在众人的努力下,山坪塘清淤很快完成。

随后,村里又装上了雨污管网,山坪塘周边的10余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污水管网。

“治乡”并不仅仅是对山坪塘的整治。

“村里设置了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点,安排了环境监督员、卫生巡逻员,定期检查村庄生态环境质量,发现问题和污染隐患随查随清。”李会介绍,村里还对部分院坝进行了地面硬化和墙面美化,在合适区域添置了健身器材和文化墙,还在村里主要道路两侧栽植了木春菊、满天星等绿化植物。

村里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整治完成的山坪塘一汪清水倒映着美丽的村容村貌,祥和安宁。

“可看着一塘清水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去年,年轻党员李梦召集在山坪塘周围居住的村民,商量着利用山坪塘做点事情。

“种水生植物可以净化水质”“是不是养点鱼,不喂饲料那种”……最终,大家一致决定种一塘荷花,再养点生态鱼,这样夏天可以赏花,秋冬时节还能挖藕、捞鱼。

如今,山坪塘的荷花即将迎来首次盛放,这里也成为村民日常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现在水干净了,塘里有荷花,塘边也种上了花草树木,我每天吃完晚饭都要来转两圈,很舒服。”村民熊发友此前常年在外打工,过年回家看到村里的巨大变化后,决定留下来,“准备发展种植业,不仅能就近照顾家里,还生活在风景里,多好!”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陈维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