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零总额达到1.67万亿元 前5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新成绩单出炉

社零总额达到1.67万亿元 前5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新成绩单出炉

6月21日,记者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获悉,今年一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1.95万亿元、同比增长6.2%;前5月,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884.6亿元、完成率43.2%,重庆四川两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8.5%,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

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完善

今年上半年,《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印发实施。

重庆成都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持续深化,2023-2024年度50个合作项目事项加快实施;1—5月成渝动车高铁日均客流量达18.6万人次、同比增长8.8%;一季度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市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93.7亿元、5518.2亿元。10个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加快建设。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质增效

前5月,重庆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加速建设,双流机场飞行区改造首批工程通过验收。

成渝中线高铁首座隧道贯通,开江至梁平高速公路、高竹新区南北大道全线通车,省际间全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达到16条。

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工程正式通航,开行“川渝沪”集装箱班轮快线,稳定运行果园港至宜宾、泸州等6条水水中转航线。

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稳步推进,1-5月累计产气305亿立方米,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加快建设。

现代产业协同发展蹄疾步稳

今年以来,两省市加快打造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共建成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45个。

同时,两省市持续推动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提质扩容,1—4月,两省市汽车整车产量达104.8万辆、约占全国的11.6%,动力电池产量合计约47.1GWh,同比增长48%、占全国的21%。

此外,两省市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平台注册企业超1.2万家,重庆西南铝业成为“成都造”C919飞机机头最大铝材供应商,成都永贵等8家企业进入重庆长客零部件供应体系,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落地规模达94亿元,两省市累计建成国家级“千兆城市”23个。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加快

今年上半年,两省市推动3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入轨运行,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16家、新建3家。极深地下实验室、超瞬态实验装置、大规模分布空间深空探测雷达、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速聚集。

同时,两省市聚焦优势产业实施川渝科技合作项目58项,探索建立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线下运营中心,生物创新券实现共享共用,累计发放4229万元,直接撬动生物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合同额超2.4亿元,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完善。

此外,两省市新征集拟转化科技成果779项,共建成国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8家,重庆市科技成果汇交平台上线运行,四川新建省级中试研发平台2个,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推进。

国际消费目的地加快打造

今年以来,两省市持续打造“安逸四川、巴适重庆”文旅品牌,深入培育红色等文旅精品线路18条,联手提升“宽洪大量”“资足常乐”等品牌影响力,加快建设嘉陵江旅游风景道、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文旅品牌加快培育。

两省市还创新打造重庆万象城、成都SKP等消费新地标,重庆发布消费品工业“爆品”培育清单,塑造“江崖街洞天”消费新场景,策划15场消费品行业特色产业培育活动,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数据显示,1—5月,两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8.5%,重庆接待境内外游客1.7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7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和10.6%。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断夯实

今年以来,两省市探索生态环境分区协同管控,常态化开展“绿盾”行动,协同核查生态环境问题线索225个,完成30个县(市、区)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试点,开展19个毗邻地区市(区、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交流,生态环境保护和修护持续加强。

特别是,两省市还深化跨界河流联防共治,跨界河流琼江通过联合验收;联合开展“河长+警长+检察长”巡河、协调解决问题100余个,重庆实现碳排放权成交348万吨。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1—5月,中欧班列(成渝)运输22.8万标箱、增长20%,中欧班列(成渝)发运首趟消费型锂电池货物。“关银一KEY通”川渝通办集成化改革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此外,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3种主要运输方式运量5万标箱、增长39%,货值92.2亿元、增长54%。

同时,两省市还深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联合出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共同制定实施区域市场一体化2024年重点任务。深化实施市场准入“异地同标”,颁发全国首张川渝字号国家级跨区域企业营业执照。今年1月,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17条经验获国家层面宣传推广。

城乡融合发展态势向好

今年以来,两省市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5个区(县、市),创建柠檬、花椒等国家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8个,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巫山脆李品牌价值分列相应品类全国第一,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提速建设。

同时,重庆加快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放开到试验区城镇的落户条件。成都加快完善城乡人口迁徙制度,全面取消各县(市)落户限制。

此外,两省市累计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85个,培育27.66万个家庭农场、14.4万家农民合作社、4.8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乡村振兴合力不断增强。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两省市持续推进国家医学医疗“双中心”建设,推动1861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扫码互认,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质扩面至29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12项结果;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重庆设立分中心。

同时,两省市还实现了全国首个城镇职工医保缴费年限跨省互认,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探索“川渝合作+社银合作”新模式,联合打造全国首个覆盖全域的跨省社银合作体系。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唐琴

原标题:

社零总额达到1.67万亿元 前5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新成绩单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