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本科高校专业“大调整”,透露出哪些人才培养新动向?
重庆
重庆 > 社会民生 > 正文

在渝本科高校专业“大调整”,透露出哪些人才培养新动向?

“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停招了!”

“我们学校广播电视专业调整了,现在叫网络与新媒体。”

……

今秋开学以来,在渝高校一批“上新”专业迎来首批新生,不少学生还发现学校部分专业也做了调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专业调整将对学生和学校将带来怎样的影响?连日来,记者围绕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查采访。

变化:

近两年全市新增专业点95个,撤销淘汰40个专业点

“2023年以来,学校进一步深化专业交叉融合,将108个专业优化调整为88个。”重庆大学副校长卢义玉告诉记者,一年的时间,该校停招、撤销和整合了20个专业(一般来讲,专业停招几年后,没有学生了就撤销)。

记者了解到,在重庆大学停招与撤销的专业中,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等“老牌”专业,新增设的专业则包括碳储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等。

▲10月18日,重庆大学A区,众多毕业生正在现场求职。当天,重庆大学2025届毕业生秋季大型双选活动在该校举行。记者 郑宇 李志峰 摄

▲10月18日,重庆大学A区,众多毕业生正在现场求职。当天,重庆大学2025届毕业生秋季大型双选活动在该校举行。记者 郑宇 李志峰 摄

不仅仅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近5年来停招了电子商务、公共关系学、公共事业管理等10个专业,撤销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工程、环境工程等13个专业,增设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生物育种科学、智慧农业等13个专业。

从去年至今,重庆交通大学调整了11个专业,其中,停招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撤销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3个专业;7个专业预计被改造和代换,如材料学院的应用化学被代换为智能材料与结构、材料物理被代换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建规学院的城乡规划被代换为智慧城市设计,旅传学院的广播电视学被代换为网络与新媒体。

也不仅仅是上述高校。据市教委高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全市26所普通本科高校共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点95个,撤销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点40个,改造升级传统工科、文科、医科、农科专业300余个。

特点:

“一校一案”“一校一表”,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

高校里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调整?

“高校的专业调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科学的评估和部署的。”市教委高教处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去年12月,重庆市出台《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锚定优化全市20%学科专业布点目标,以“一校一案”“一校一表”制定26所本科高校时间表、路线图,着力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

“总体来看,在渝本科高校专业调整呈现三大特点。”该负责人介绍,一是加大急需紧缺专业设置力度,引导高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做好专业增设,在新增的95个专业中,工科专业点有48个,占比50.5%,西南政法大学申报的“海外利益安全”成为全国24种被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之一。

二是促进传统专业迭代升级,推动校企共建专业点200余个,着力解决专业不优等问题。

三是突出交叉性,围绕建设高水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高校,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促进知识重构、学科交叉、专业融合。

“专业调整是一个动态性、持续性的过程。”该负责人表示,专业的调整将不断地做“加法”和“减法”,确保专业的“推陈出新”既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又契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依据:

学校发展定位、国家战略、市场需求、专业评估等多方面因素作参考

高校专业调整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卢义玉解释,专业的调整是学校综合考虑发展定位、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作出的前瞻性和灵活性调整。以重庆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曾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几个特色专业之一,也是国家第二类优势特色专业。2021年,这一专业升级为智能采矿工程。

“因为现在采矿都是人工智能化的,采矿的机器‘一键启动’,一片矿山里,四五个工人一年就可以产出3000万吨的矿石,颠覆了行业过去的模式。”卢义玉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解决复杂的科技问题及社会发展问题越来越依托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西南大学教务处处长付志锋说,在专业调整的过程中,聚焦重大问题、重点领域,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创新发展学科交叉型专业成为趋势。西南大学今年新增设了智慧农业、量子信息科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兽医公共卫生和土地科学与技术5个专业,开展创新性的人才培养。

▲西南大学农作物系列品种展示。记者 李雨恒 摄

▲西南大学农作物系列品种展示。记者 李雨恒 摄

对重庆文理学院来说,学校的办学方向为专业调整指明了方向。去年9月,该校召开的第四次党代会明确了学校建设应用型工业大学“三步走”战略目标。因此,近年来该校的专业调整主要围绕以工学为主体、以理学为基础、以人文社科为支撑、教师教育有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为基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专业评估也是专业动态调整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如重庆大学建立了覆盖所有专业的国家专业认证(评估)、国际认证、学校评估的专业评估体系,建设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数字化平台,对专业教育教学情况及时跟踪分析,定期发布专业教学质量数据分析报告。

“我们设置学生意愿、就业情况、专业特色、教学成效、社会影响五个维度对专业进行动态评价,如果得分出现连续2年红色预警、3年黄色预警,就意味着这个专业需要调整。”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郑丹说。

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胡远志介绍,该校按照人才培养“进口(专业招生位次)-核心环节(专业建设一张表)-出口(专业初次就业率)”等全链条,进行系统设计,综合考虑专业在国内(软科排名)、重庆市的影响力(重庆市专业监测数据)、依托学科实力(学科评估)、对重庆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学院专业建设考量等5要素,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对专业进行排名,形成学校专业综合实力名单,并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长办公会等决定学校每一年度调整优化专业名单。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市教委与发改、经信、人社、财政等部门构建协同联动机制,综合研判行业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和人才使用评价等信息,形成年度紧缺急需、控制增设专业名单,为专业调整提供参考。

此外,重庆市还通过实施专业设置预申报、新设专业评估、本科专业质量监测和专业“灰名单”制度,实现专业“申报—评估—监测—整改”链条式管理。截至目前,重庆市已完成对1044个“老专业”质量监测、91个“新专业”评估。

对策:

专业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重庆市将建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随着高校专业调整,一些矛盾开始凸显。

比如,有的高校仅将专业名称调整,实际专业内容不变,成了“新瓶装旧酒”;有的对自身学科建设能力重视不够,一哄而上开设“流行”专业;还有的盲目追求技术和产业热点,忽略对人才的综合培养等。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学生和学校该如何应对?

“专业本身其实没有好和坏之分。”卢义玉建议,对于学生而言,专业选择不仅仅是学术道路的起点,更对其未来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选择专业时,学生除了考虑热度,更要关注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目标,盲目跟风可能会导致未来职业发展的瓶颈。而对已经调整的专业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持续更新知识结构,选择那些能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付志锋表示,专业调整过后,需有专门的专业评估单位和人员,研究和创建科学的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监测系统,保障专业评级的科学性。另外,新增专业后,要有持续建设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人员保障、经费保障等;撤销专业后,要有合理的教师转型计划,包括转型后的过渡安排、绩效认定、转型路径等,保障撤销专业教师的平稳过渡,确保转型教师的职业可持续发展。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市将通过实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改革、急需紧缺人才自主培养、特色优势专业集聚、教育强市区县行等四大行动,到2025年,优化调整全市20%学科专业布点,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有组织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急需紧缺专业,有的放矢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与此同时,重庆市将建设一批契合重庆产业实际的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促进专业建设由“单兵作战”向“集群发展”转变,大力推动人才培养“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引导教师和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在真实场景中锻造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切实把应用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志峰

原标题:

重报调查 | 在渝本科高校专业“大调整”,透露出哪些人才培养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