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重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重庆市医保局局长邓莉作市政府关于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情况的报告。
据悉,截至目前,重庆市落地执行国家和省际药品集采品种756个、占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常用药品的50.04%,医用耗材集采27类,提前完成“十四五”国家医保专项规划提出的药品集采品种500个、医用耗材集采品种达5类以上的总指标,累计为患者节省费用约73亿元。
据介绍,该市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主要有以下工作成效:
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医保获得感
一是群众费用负担不断减轻。2019年以来,药品采购价格指数(MPPI)连续保持下降趋势,累计降幅达到19%,集采改革推动药品耗材价格回归合理。集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医用耗材价格平均降幅超过70%。比如,冠脉支架中选产品价格从均价1.3万元下降至700元,人工髋关节中选产品价格从均价3.5万元下降至7000元。
二是药品耗材可及性不断增强。集采覆盖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常见病主流用药,大量原来用不起高价药的患者能够用上价格低、质量高的药品。比如,乙肝一线用药恩替卡韦平均年治疗费用从集采前的5500元下降至150元,用量提升1.7倍。
三是群众使用药品耗材质量不断提高。集采后,患者使用原研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等高质量药品比例从集采前的50%提高至90%以上,临床性能更好的三代胰岛素使用量占比从集采前的58%提高至70%以上,材质性能更优的铬合金心脏支架使用比例从集采前的65%提高至95%以上,有效提升了群众使用的药品耗材质量。
有序促进了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一是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回归公益属性。集采切断了药品、耗材流通过程中的灰色利益链,促使医务人员的处方行为更加规范合理。比如,“药品滥用重灾区”抗生素的使用强度指标从2018年的37.8下降至2022年的33.8。
二是推动改革医务人员薪酬体系。通过结余留用政策,引导医疗机构采购并使用更多质优价宜的集采产品,增加医疗机构收入渠道,积极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医务人员阳光收入,让医院和医务人员共享改革成果。目前,已完成12批次集采药品耗材结余留用考核,累计兑现医疗机构结余留用奖励资金4.86亿元。
三是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以集采为推动力实现了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腾笼换鸟”,为促进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新药、新诊疗项目进入临床应用腾出空间。重庆市累计公布273项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有力促进了创新产品和技术的临床应用。出台《关于完善药学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推动医疗机构转变药学服务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
有力支持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形成。集采改革引导医药企业转变观念,破除靠低水平重复、“带金销售”实现超额增长的传统模式,转向研发和生产环节,重点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智能化程度、优化工艺流程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华森制药建立“口服固体制剂5G数字化车间”;富沃思开展人工关节、运动医学建设等骨科细分领域的创新产品研发,建设“骨科耗材生产数字化车间”,并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二是医药企业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国家和省际联盟集采通过“以量换价、量价结合”选取质优价宜产品,中选企业随即获得全国或省际市场份额,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比如,西南药业的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为新投放市场产品,中选后销售额分别达到4亿元、700万元,实现较大净增长;药友制药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集采后,年销量从零增加至超过40亿片,覆盖16个省(区、市)、逾万家医疗终端,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
三是医药行业转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集采试点扩围后,对医药企业的产品质量、产能供给和成本控制要求更高,医药企业面临更大竞争压力,有利于推动医药产业优化重组,推动医药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比如,远大医药以4.42亿元收购重庆多普泰制药,扩充心脑血管产品管线;国药集团拟以每股4.6港元的价格将中国中药控股私有化;重庆化医控股正在与通用技术集团开展重庆医药战略整合等,全力推动医药产业有效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