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省际跨界的污染河,如何治出汩汩清流?川渝两省市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中,探索跨界河流联保共治的“参考答案”,守护岸绿水清的生态廊道。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最新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川渝跨界河流铜钵河位列其中。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也是迄今为止入选的为数不多的几条省际跨界天然河流之一。
现在的铜钵河重庆梁平段。(图据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官网)
铜钵河发源于四川达州大竹县,蜿蜒流入重庆梁平之后再进大竹县,经渠江入嘉陵江,是达州、梁平两地联系紧密的一条生态廊道。然而,因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跨区域管理难题,水质曾经一度恶化至劣V类。
2020年,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启动键”,梁平与达州谋划推进铜钵河治理,再现岸绿水清、鱼翔浅底的胜景。
在此之前,因两省市在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深度、广度有差距,两地管理标准不统一且治污设施有短板,水污染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要变“两不管”为“共同管”,必须突破行政的藩篱共下“一盘棋”。
2020年9月,梁平与达州签订《铜钵河联防联治协议》,并共同编制印发《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这一合作框架的落地,不仅明确治理任务和联动路径,还落实约6亿元资金,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铜钵河河道窄,治理难点是面源污染:沿河的一些畜禽养殖场偷排、漏排,下水管道破损,流域内乡镇生活污水直排河道……
为让“臭名远扬”的铜钵河岸绿水清,达州和梁平专门邀请省市专家,先后进行5次对铜钵河进行现场会诊,最终确定实施50多个项目。
生态修复后的铜钵河达州段。李春学 摄
在治理过程中,两地共建成投入运营镇村污水处理厂28座、尾水湿地2座,并配套建设了260余公里的雨污管网,有效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和水库治理,梁平的竹丰水库、花石水库和大竹县的九龙水库成为补水源头,让铜钵河的水质持续保持在Ⅲ类以上。
同时,两地还联合整治跨界区域生活污水,将四川省开江县任市镇老街片区1000余人、大竹县石桥铺镇600余人生活污水,分别接入梁平区文化镇、碧山镇(华滩坝)污水处理厂处理。
铜钵河的治理不仅注重水质提升,还强调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川渝两地通过综合治理河道13.7公里,打造了亲水护岸、湿地公园、滩涂湿地、尾水湿地、生态隔离带等,总面积达4.56万平方米。这些生态工程不仅改善了河流生态系统,还有效改善了沿河农村人居环境。
铜钵河的蜕变,是川渝两省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书写“绿色答卷”的一个缩影。
为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川渝两省市还开展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司法协作,设立全国首个跨省市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建立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数据显示,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25个川渝跨界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在跨界治气上,川渝同样抢先一步——在全国率先成立跨省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工作小组,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动,让空气优良天数率稳定在90%左右。
跨省共建“无废城市”上,川渝共同建立全国首个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省际联防联控机制,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共同编制分别发布水泥、玻璃等4个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让跨省域跨流域联合执法形成示范样板。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上,川渝两省市碳市场累计交易近9000万吨,两江新区、天府新区携手打造气候投融资示范先行区。
5年来,川渝两地始终筑牢“上游意识”、共担“上游责任”,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达130项,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和协同发展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大格局,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出了一张高分“绿色答卷”。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