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重庆综合 汇聚专家之智,纵论乡村建设未来。3月25日,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巴山渝水·和美乡村”设计建设研讨会在重庆市江津区举行。
本次研讨会以“塑造乡村公共空间 留住巴渝乡韵乡愁”为题,旨在探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公共建筑的设计建设,擦亮设计大赛品牌,扩大设计下乡“朋友圈”,吸引更多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投身巴渝乡村建设,推动设计下乡走深走实,让乡村设计走进千家万户。
首邀西南五省设计团队齐聚重庆 共探和美乡村新场景
2024年,第三届“巴山渝水·和美乡村”设计大赛公开征集赛圆满落幕,大赛共征集到157件符合公开征集赛参赛要求的作品,经评审、公示,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优秀奖作品54件。
其中,“风起巴渝 水承吴滩——吴滩古镇建筑与景观适应性设计” “现实与穿越——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文化体验区”“灿若湖耕读研学休闲基地”“稻田书屋石柱‘两不愁三保障’示范村书屋建筑”等获得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为实现更广泛的学术联动、更深度的区域合作、更实际的成果转化,第三届“巴山渝水·和美乡村”设计大赛,新增定向邀请赛。
邀请赛以“大美江津入画来”为题,邀请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西南五省的7支优秀设计团体齐聚重庆,深入重庆市江津区村镇开展差异化、针对性命题设计,为江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和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设计过程中,各团队注重以人为本、顺应自然和巴渝特色的深度挖掘,注重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回应新需求的创新探索,为江津区乃至重庆高水平建设和美乡村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学者专家论道江津 多维解码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次研讨会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新刚发表了题为《乡村公共空间塑造与装配式建筑在乡村中的应用》的主旨演讲。
他表示,乡村公共空间既是具象的地理单元,更是抽象的社会关系载体。其振兴不仅需要物质空间的重构(如装配式技术应用),更需重建“公共性”——通过激活传统空间智慧、创新社区治理机制,让树下的闲聊、祠堂里的聚餐、集市里的叫卖,重新成为乡村文明延续的血脉。
会上,定向邀请赛的主创设计师们分享了各自的设计成果,并围绕“乡景·乡土·乡韵—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的思考”结合定向邀请赛设计成果开展对话。
“如何激活旅游景区中非中心区域的乡村活力,关键在于人。如何留住人口关键在于要扩大就业、要壮大集体经济、要增加村民的收入。”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马林志表示,“因此,在产业发展方面应该是积极融入区域旅游大产业中去,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和大的区域发展一致。”
四川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春提出,将当地特色产业中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以及景观小品设计中去,这些具有地域产业特色的景观建筑以及小品,就能勾起村民的眷恋留住乡愁,同时也能让村民直接感受到产业与生活的融合,强化他们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认同感。
研讨会现场,还举行了公开征集赛颁奖仪式、定向邀请赛颁奖仪式、“巴渝村景青少年文学创作实践基地”揭牌仪式等。
以设计为笔赋能乡村蝶变 重庆已储备设计下乡人才600余名
近年来,重庆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和设计下乡工作,连续多年将传统村落和设计下乡工作写入了中共重庆市委一号文件,设立了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目前,全市共有164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江津、秀山、酉阳、黔江、忠县5个县区列入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同时,重庆市深入推进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和艺术师“三师一家”设计下乡服务,出台了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的一揽子政策文件,挖掘传统建筑建造技艺传承人67名,培育巴渝传承建设工匠1115名,储备了31家设计下乡人才600余名,建立了设计下乡工作室38个,组建志愿者队伍17支,引导支持设计下乡服务2万余人次。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服务成果丰硕,有6项经验列入了设计下乡可复制经验清单,建成设计下乡网格服务平台,乡村建设服务平台,实现了设计下乡网络化、数字化、便利化。
目前,第一届、第二届乡村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作品有100余件,已落地建成。引领带动川渝两地乡村设计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本次重庆举办的第三届“巴山渝水·和美乡村”设计建设研讨会将进一步推动设计下乡工作走深走实,不断取得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