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是企业项目落地建设的重要要件之一。按照环评审批程序,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需经过受理公示、技术审查、报告修改、拟批公示等众多流程环节,流程复杂,耗时较长,企业投入大。
4月8日,记者从巴南区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3月10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印发《重庆市优化环评分类管理园区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国际生物城)》(以下称试点方案),重庆国际生物城作为生态环境部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首批园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对生物医药领域10个类别需编制环评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免于环评的改革试点,通过简化环评审批管理程序,优化企业环保服务环境,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申报当日即落地,全市首个“免于环评”项目诞生
位于重庆国际生物城的重庆仝干医疗科技有限公司HepAssis2®生物人工肝产业化基地项目(以下称仝干项目),是国内首个以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生物人工肝项目。项目一期投资2亿元,产能12000人次/年,投产后可大幅提高肝衰竭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如果按照常规环评审批程序,仝干项目需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经过公示、审查等众多环节,一般需耗时3个月以上,且企业投入费用也较大。
试点方案实施后,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立即指导企业借助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APP,精准核实项目准入符合性,第一时间完成试点申报材料填报工作。在试点方案印发的次日,仝干项目就搭上了政策“首班车”,成为全市首个受益于免于环评政策的建设项目。
“免于环评政策不仅为我们节约项目投用的时间,还有效节省环评费用,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重庆仝干负责人王尉表示。
据了解,试点方案重点选取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中,涉及生物医药领域的生物医药产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专业实验室、研发(试验)基地等3个大类,具体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10个细分类别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开展免于环评审批试点。
试点重点是对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行业环境管理标准等环境准入要求,并且经核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未突破试点园区允许排放量的项目,不再办理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手续(即免于环评)。
“试点政策实施后,单个项目落地周期将压缩至少3个月,并节约企业相应的资金成本。”巴南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鲜思伦介绍。
释放多重改革福利,赋能“千亿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重庆国际生物城是全市唯一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药重点关键产业园,全市“1+5+N”医药产业布局体系的“1”核心园区。
去年8月,重庆医药研发生产史上首个自研上市的1类创新药赛立奇单抗注射液从这里获批上市,打破了跨国医药企业同类药品垄断,首家实现了国产替代。
今年以来,赛立奇单抗注射液新增的强直性脊柱炎适应症正式获批,全球首创用于狂犬病被动免疫的双特异性抗体、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利拉鲁肽注射液两款新药的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
重庆国际生物城正带动重庆创新药上市实现由“0”到“1”,再到接“2”连“3”的突破,园区的发展也跨入成果加速转化,形成新动能、建设新引擎的全新阶段。
试点方案的实施,对重庆国际生物城发挥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排头兵”作用,加快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在招商引资方面,环保服务环境是推动招商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环保风险较低的医疗器械、医药研发服务等项目,原来需要编制环评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免于环评审批,将有效提升重庆国际生物城的招商竞争优势,更精准、高效吸引相关领域企业落地。
其次是利好营商环境,生物城被纳入国家首批优化环评管理改革试点园区,是对重庆国际生物城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和良好企业服务工作的肯定。同时落地周期压缩至少3个月、并实现环评费用节约的政策福利,为打造“免环评园区”政务服务品牌,构建更便捷高效营商环境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用好改革试点政策福利,主动服务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进一步扛牢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的使命,推动产业能级加快跃升。”国际生物城公司副总经理于建军表示。
据了解,下一步,重庆国际生物城将讲好“试点园区”“免于环评”的招商故事,将政策支持转化为招商优势,以试点涉及的生物医药产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专业实验室、研发(试验)基地等企业为重点,推动一批优质项目加快落地,赋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坚持“放”与“管”两手抓两手硬,强化试点项目后续环保技术指导、加强全过程跟踪服务,确保“放得稳”“管得住”,坚决守牢园区环保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