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视觉的晶圆检测装备,加速高端检测装备国产化进程;突破核级材料技术瓶颈的特种合金及传感器元件,广泛应用于核电、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具备高速、高精度等特点的纳米时栅技术,发展成为我国精密位移测量领域标志性成果……
上述“重庆造”技术成果,均跻身日前工信部公布的“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在这份榜单里,有13家渝企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3、西部第1。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引领性、颠覆性、前瞻性的新兴产业。按照《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重庆市正优先发展“空天信息、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氢能核能及新型储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6个高成长未来产业,探索发展“脑机接口及脑科学、光子与量子技术、沉浸技术”3个高潜力未来产业。
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产业浪潮下,“向新”发展“6+3”未来产业,成为重庆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的重要环节。
产品“向新”
一批“重庆造”优势产品竞相涌现
“动动手指,尝试握一下拳。”
4月8日,重庆市某医院“脑机接口康复治疗室”,一名头戴八爪鱼式“头盔”设备的脑卒中患者正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
这台名为“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的设备,是一种不依赖于大脑正常输出通路的人机交互技术,当患者产生抓握意图时,脑电帽会检测到大脑发出的信号,并通过解码翻译转变为特定指令,实现“脑-机-肌”协同交互,由外骨骼带动手部进行运动。
“该设备能够为神经受损患者提供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助力康复进程。”设备研发方,重庆云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其自主研发的这套设备在同行业率先取得“脑控机器人产品”认证,还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首台套核心技术装备”。
高潜力未来产业之一的脑机接口及脑科学,是当前重庆加快发展未来产业的写照。在这条新赛道上,一批“重庆造”优势产品竞相涌现——
生物制造领域,国内首个全人源IL-17A靶点药物,重庆智翔金泰自主研发的“全人源抗IL-17A单抗——赛立奇单抗”获批上市。
先进材料领域,“神舟”飞船、“嫦娥”卫星等“国之重器”,大量采用西南铝研发的关键高精尖铝合金材料。
低空经济领域,重庆宗申航发在活塞航空发动机产品领域占据国内市场份额首位。
……
一揽子涉及未来产业的研发成果,正在以星火燎原之势推动着重庆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向新”
引育人才创建多个未来产业发展区
人才是创新的灵魂,也是催生未来产业发展的引擎。
近年重庆加大引才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引才计划、深化荐才引才奖励等,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放大。
“重庆的文化底蕴,产业发展空间,还有对人才的周到服务,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于人才的渴求和尊重。”谈及对重庆的印象,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博士后邹程龙赞不绝口。
在2023年,当时还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的邹程龙,通过重庆在京举办的引才活动,了解到重庆的产业发展需求,随后来渝就职。如今,邹程龙正在探索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领域的运用,赋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环境好则人才聚,生态优则气场强。
在未来产业生态培育方面,重庆开启了独创探索——建设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这2个未来产业先导区,推进巴南、江津、璧山创建未来产业先导筹建区。
“高质量发展未来产业,建设一批产业承载区是应有之义。”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人表示,在两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将分别发展空天信息和人工智能产业;在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筹建区,将分别以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和沉浸技术作为产业发展主导方向。
与此同时,重庆将重点突出技术创新策源,通过市经信、科技、教育等多部门联动,开展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等领域“揭榜挂帅”,持续布局重大技术项目来提升未来产业的本地策源能力。就在前不久,重庆市已启动2025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围绕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清洁氢这3个产业领域进行项目征集。
在未来产业主体引育方面,重庆将迭代“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产业生成体系,开展未来产业企业市外招引征集,精准培育本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在未来产业生态培育上,重庆将围绕北斗规模应用试点、“车路云一体化”标杆城市等行业领域,创建一批应用场景,带动未来产业技术转化应用和新产品开发。通过持续举办“产业、科技、金融”路演活动,带动一批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出台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培育方案,制定一批未来产业针对性政策举措。
打法“向新”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助推器”
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重庆怎样跑得又快又稳?
特别是围绕未来产业,北京重点编织星座通信系统,江苏着力布局量子科技,浙江突出发展类脑智能,四川积极拓展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国内多地均出台一揽子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并取得成效,重庆如何做到“人无我有”?
“要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重庆必须做好前瞻布局,研究新打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项目及产业链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史浩飞建言。
在重庆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打法上,发展一批中试平台是探索方向之一。
“中试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可以带动不少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在中试平台上应运而生,实现产业化。”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人表示,科技成果在产业化阶段必须解决产品良品率、设备工艺、成本控制等问题,而中试正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推动新技术从“样品”转为“产品”的关键环节。
比如作为重庆市重要中试平台之一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通过“试验-检测-生产”流程,持续研发推出一批新产品、新技术。该研究院负责人表示,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能够达到80%以上,而没有经过中试的产品产业化率仅有30%,中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不过,新技术孕育、概念验证、中试转化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强化全周期服务保障。
对此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人表示,重庆市正通过实施“前沿技术创新策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质企业主体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应用场景牵引、高端创新人才汇聚”6类行动,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进行探索。同时重庆市还将建立完善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生态,使其成为吸引更多前沿科技企业及人才来渝落户的驱动因素。
“未来产业有其发展规律,我们将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未来产业。”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重庆市将锚定“6+3”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深化“四侧”协同“四链”融合,立足“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未来产业“破土生根、茁壮成长”。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