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推广

思想上“补钙”意识上“充电” 石柱精神扶贫为乡村振兴固本培元


来源:凤凰网重庆综合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持久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脱贫,更要重视精神脱贫。如何激发村民脱贫摘帽的强大精神动力?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石柱县紧紧围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高群众满意度&rdquo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扶贫故事

六塘乡二〇一八年乡村振兴榜样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文艺演出现场。

“书香进社区服务老年人”活动现场。

西山村“志愿服务”精神宣讲会现场。

三星乡雷庄村榜样面对面微宣讲现场。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持久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脱贫,更要重视精神脱贫。如何激发村民脱贫摘帽的强大精神动力?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石柱县紧紧围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高群众满意度”这一关键工作,把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催化剂,为乡村振兴固本培元,通过提振脱贫信心、培育文明乡风、弘扬自强精神等方式,充分调动群众主观能动性,增强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一幅乡风文明、乡村振兴的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补齐“精神”短板 提振脱贫信心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随着石柱各项扶贫工作不断落地,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却没有得到有效增强。他们有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有的则缺乏信心徘徊观望,还有的意愿强烈但经验不足。其中,石柱县鱼池镇团结村杉树组村民李传生就是缺乏脱贫信心的典型代表。

从前,李传生家里一贫如洗,连住宿都成问题。李传生早年当兵入伍,退伍后,靠着烤烟挣的钱,加上借来的钱,李传生修起了一栋两楼一底的新房。

一次意外,李传生身受重伤,落下了终身残疾。十几万的外债犹如一块大石头压在李传生胸口,让他喘不过气,也让他失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了解到李传生家的情况,2014年扶贫干部为李传生落实了建卡贫困户相关优惠政策,不仅在医疗、子女读书方面给予资助,还为他指定了帮扶责任人。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石柱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康养旅游”,鱼池镇的千野草场景区远近闻名,许多农村都开起了农家乐。帮扶责任人结合团结村的地理位置和李传生的身体情况,也给他开了个办农家乐脱贫致富的“方子”。

“我没有地盘、技术、资金、客源,身体也不好,开农家乐能行吗?”人穷志短,没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李传生心里充满了困惑。

为了帮助李传生树立起脱贫信心,扶贫干部一边为李传生宣讲时事政策、励志典型,一边为他解决地盘、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困难。

就这样,2016年6月,李传生的“梅园农家乐”开业,第一天毛收入就上千元。接下来的两三个月,客人源源不断,在镇村干部的指点下,农家乐的菜越做越有特色,生意更是越来越好。

靠着发展农家乐,李传生一家早就脱了贫,对于如今的生活他感慨良多。“没地盘帮我想办法,没技术就让我参加学习培训,没资金就帮我申请乡村旅游发展补助和小额贷款,没有帮扶干部的指导和打气,我不会开农家乐;没有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开不了农家乐,没有镇村干部的培训和指点,我开不好农家乐!”李传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精神扶贫就是要善于引导,让老百姓吃透扶贫政策,打消顾虑;思想上补齐短板,树立起想脱贫、能脱贫的信心。”石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石柱充分利用扶贫夜校、梦想课堂、乡贤讲理堂等宣传阵地,组织驻村工作队、各级干部等进村入组,点对点、面对面向广大群众宣讲时事政策、励志典型、增收技能、文明新风、发展成效等。重点宣传好精准脱贫的重要精神和决策部署,打消顾虑让百姓吃上“定心丸”。通过技能培训增强脱贫本领,进一步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信心。

同时,石柱县属媒体开设脱贫攻坚专题专栏专版,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步发声,对各乡镇(街道)、部门工作进行动态报道和政策解读,营造浓厚氛围。此外,石柱还加印《扶贫特刊》2万余份赠送给全县贫困户,利用新媒体适时举办“扶贫政策有奖问答”活动,让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有全面了解和深入解读,提高政策知晓率。

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提升乡村精神面貌

买东西“不收钱”的超市你见过吗?这样的超市在石柱就有。

据了解,为有效破解脱贫攻坚、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难题,石柱通过不断探索,积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出台了乡风文明积分激励管理办法。乡风文明积分类别分为基础类积分、提升类积分两大类,基础类包括爱国、爱村、爱家等6项内容,提升类包括环境好、风尚好、产业好、习惯好等19项内容。并制定“爱心积分手册”,村民可通过在脱贫攻坚、环境改善、乡风建设、遵纪守法等领域中的劳动和贡献挣取相应分数,以分数获取奖励,通过积分村民可在爱心超市兑换同等价值的物品。

通过实施乡风文明积分激励管理办法,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参与集体事务、参与互帮互助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社会风气不断向好。

自乡风文明积分激励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中益乡光明村在精神面貌方面的变化显而易见。

“以前扶贫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文明新风,让他们爱护环境、农耕器具摆放整齐,他们也不听。邻里之间因为小事发生口角经常闹得乌烟瘴气的,大家都不让步。现在好了,大家自觉爱护环境、保持人居环境整洁。邻里之间摩擦也少了,相处更融洽了。真正做到了让贫困户从‘要我改变’向‘我要改变’转变。”光明村第一书记谭祥华说道。

穿行于村落中,黄墙青瓦,家家户户窗明几净、院落整洁干净,一片和谐景象尽收眼底。村貌干净整洁、邻里之间团结和睦、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但不管走到石柱的哪个村都能感受到乡风文明积分激励管理办法带来的变化。

不仅如此,为培育文明新风,提升生产生活精神面貌,石柱县还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深化“文明生活进农村”“文明习惯养成”等活动,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文明创建评选,编制“三字经”“三句半”“十要十不要”等;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印发《关于开展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专项行动的通知》,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印制《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宣传折页,同时全县242个村(居)完善村规民约,狠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有效治理农村不良社会风气,弘扬新风正气。

为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石柱县还积极开展“奉献人民、放歌巴渝”、送戏下乡等流动文化服务进基层活动。送展览、讲座、培训、阅读、演出等活动602场次,将百姓故事、文明新风、政策宣传等内容融入到文艺节目中展现给群众,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又增进邻里、干群之间的感情,促成良好村风民风形成,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精气神。

加强典型示范 带动弘扬自立自强精神

深冬时节,天气日渐寒冷,在石柱县河嘴乡旗峰村茶元组村民向进田的何首乌种植基地里,一株株翠绿的何首乌藤缠绕在竹架上,随风轻轻摇动,展示着强劲的生命力,如同向进田自强不息、力求上进的脱贫精神。

上世纪九十年代,向进田便外出务工,足迹踏遍江浙沿海和山东河南中原大地的十多个省市。2010年妻子陈世琼不幸患了重病,每年治疗费用3万左右,8年下来累计花费在20多万元,将家里的积蓄花了个精光。不幸的是,2014年初,向进田又遭遇交通事故,造成左腿肢体四级伤残,治疗费用花去数万元,债台高筑。

正当人们为向进田的遭遇感叹时,他却凭着自己顽强不屈的精神搞起了种植、养殖。为确保真脱贫,向进田自主创业再谋发展,辗转多地参加学习培训,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开始种植何首乌,还注册成立了石柱县进田中药材种植家庭农场。

“前期种植的50余亩何首乌到明年开春就可收获上市,前几天掏开泥巴看过,好多何首乌都有拳头那么大,亩产6000斤应该没问题。按照每斤售价4元来算,明年收入就有100多万……”向进田乐呵呵地说道。

如今向进田的身份已从贫困户变成了众所周知的脱贫致富能手。他的创业故事在十里八乡渐渐传开,他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励着村民立志脱贫奔小康的创业热情和决心。许多村民纷纷向向进田取经,加入到中药材种植的行列。向进田主动与村里愿意发展中药材种植的贫困群众接触,帮助周边贫困户发展何首乌产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今年,在第67期“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向进田被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授予自强不息“重庆好人”荣誉称号。

像这样通过先进典型示范带动,自立自强精神得到发扬的案例在石柱还有很多。

为发挥先进引领作用,弘扬自强精神,石柱结合实际,利用精神扶贫表彰会、脱贫典型微访谈、扶贫夜校等方式进行宣讲表彰,广泛宣讲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干群升华思想境界、汲取向上力量、凝聚干事劲头,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坚定脱贫信念。同时,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给予帮扶和慰问,弘扬好人好报传统美德。(石柱县委宣传部供稿 文/彭光灿)

[责任编辑:胡月]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独家策划

推广
推广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