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潼南双江杨氏家族传奇


来源:重青网

“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何处?”在潼南姬家坝光基始祖宗支杨氏族谱扉页上的这段话,很容易勾起人们对这个家族源流的猎奇之心。翻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族谱,有关杨尚昆、杨闇公、杨白冰以及他们的先祖杨震、杨

 

“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何处?”在潼南姬家坝光基始祖宗支杨氏族谱扉页上的这段话,很容易勾起人们对这个家族源流的猎奇之心。翻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族谱,有关杨尚昆、杨闇公、杨白冰以及他们的先祖杨震、杨文秀、杨光基、杨世绥等家族名人的传略,记述了这个家族非同一般的传奇经历。2013年1月15日,上将杨白冰在北京逝世,在哀伤之余,双江杨氏家族的传奇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中心话题。

东汉中期

三十世杨震夜辞黄金传清白家风

在杨尚昆的故乡潼南双江镇,姬家坝杨氏宗支的许多宅院或堂屋前,都悬挂着“清白传家”或“四知家风”的牌匾。双江杨氏家族清白家风的来历,得从东汉名臣杨震说起。

杨震,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渔关县)人,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一次,杨震路过邑县,当地县令王密是他提携过的学生。王密为了答谢老师的提拔之恩,便在晚上携带十斤黄金作礼物去拜谢杨震。杨震一见立刻严肃地说:“我了解你的为人才推荐你,你怎么就不了解我呢?”王密说:“这是学生的一点心意,夜里又无人知道,就请恩师收下吧。”杨震听后更是正色的说:“你怎能这样说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见杨震动怒,只得拿着黄金走了。从此,杨太尉夜辞黄金及“四知”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这也是双江长滩子大院悬挂“四知堂”的来由。

杨震不仅作官公廉,而且还教育子孙蔬食步行,艰苦朴素。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不仅不受私贿,一生清贫,连子孙吃的也是自种的粗茶淡饭,出行靠自己的双腿。有老朋友劝他:“为了子孙,你也该多少置点家业。”但杨震却笑着说:“能让后代称为清白的祖先,这样的遗产难道还不丰厚么?”

在杨震的教育下,他的子孙杨秉、杨赐、杨彪也官至三公,为官清廉,被称为“四世三公”。就这样,杨震的清白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形成了双江杨氏家族“清白传家”的传统。

南宋末年

七十一世杨文秀为避战乱辞官回黄溪

双江杨氏家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相传湖南绥宁县武阳曾有杨答则、杨明则兄弟二人。杨明则生二子文宗、武宗;杨文宗生二子首选、首达。后来,杨首选迁贵州铜仁,杨首达迁江西泰和。因图谋发展受阻,杨首达又迁回绥宁九岩梆洞。

在九岩梆洞,杨首达共生养了七个儿子:金、玉、满、堂、福、禄、寿。待七个儿子成人后,杨首达计划将他们分布到各地,去开创自己的家园。在实施这一计划之前,杨首达先以全猪全羊祷告天地,然后带着七个儿子乘舟顺沅江东下,并在船头点灯七盏,舟行至某处熄一灯,便在该处留一子。

就这样,杨首达的七个儿子分别在沅江两岸的托口、洪江、岩里、新路河、木注洲、泸溪、常德等地安置新家。其中,住新路河的四子杨正堂生养了四个儿子:才稳、才广、才进、才祯。四兄弟成人分家时,杨才稳留在老宅铜湾,杨才广去了卧龙,杨才祯分赴淇滩,杨才进则沿溪而上,来到黄溪。

湖南辰溪黄溪村,在700多年前还是荒山野岭,这里南北西三面环山,中间开阔平坦,西北向有两条溪流绕村而过,宛如世外桃源。在黄溪,杨才进生养了杨文秀、杨文宝两个儿子。

杨文秀是双江杨氏家族的始祖。因为双江杨氏家族传承的二十八字派行:“文字通光昌俊秀、世传宣尚肇先宗,守清体道声明重,立志维勤继述隆”便是杨文秀编订的。杨文秀从小聪明过人,后来考取了南宋末年进士。德佑元年(1275年)任湖广永州府零陵县知县。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为金所灭,为躲避战乱,杨文秀携家眷回到原籍黄溪。杨文秀在黄溪传承了10多代,直到清朝初年杨光基从黄溪迁往四川。

康熙年间

八十七世杨光基应诏入川落户姬家坝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出生的杨光基,共生有七个儿子,是双江杨氏家族“老七房”的始祖。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蜀乱初定,户绝地荒,康熙皇帝颁发了《招民徙蜀诏书》。杨光基认为当时的四川地广人稀,很有发展前途,便与妻子商定应诏入川。于是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九月,带着五个孩子举家投入了这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开始了他的徙蜀之行。

杨光基入川时,最小的儿子仅三四个月,一家七口跋山涉水,行至川东定远县(今四川武胜)时,襁褓中的幼子死于途中,被迫在定远租房住下,以调养生息。经过三年的艰苦耕作,杨光基认为在定远难有发展前途,决定继续迁移。在遂宁县蓬溪古溪河旁的“圆觉寺”西南方,杨光基发现一处河流冲集而成的小平川,一波碧流绕行其间,周围山势蜿蜒北趋。对堪舆学有所研习的杨光基认为这是一处上好的地方。经打听得知,这片小平川的荒地为先期从贵州迁蜀的杨任奇所占。于是杨光基便以同宗之情向其求购。杨光基最终以廉价购得此地,这便是双江杨氏家族的发祥地——“姬家坝”。

在姬家坝,杨光基勤于农事,合理经营,没过几年日子就富足起来,并动工兴建了杨家老院子,从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杨光基遵循先祖“耕读传家,忠孝贻后”的家训,十分注重对后人的教育。他不仅聘请有学问的人教育子弟读书习文,平日更是严加督促。他的第五子杨昌智后来考为蓬溪县学廪生,两个孙子杨俊锐、杨俊一,也先后入县庠。杨光基的这些作法深深地影响到他的子孙。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曾秋云]

标签:双江杨氏家族 潼南

人参与 评论

独家策划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