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潼南双江杨氏家族传奇


来源:重青网

“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何处?”在潼南姬家坝光基始祖宗支杨氏族谱扉页上的这段话,很容易勾起人们对这个家族源流的猎奇之心。翻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族谱,有关杨尚昆、杨闇公、杨白冰以及他们的先祖杨震、杨

道光年间

九十一世杨世绥弃农经商成双江首富

杨世绥是杨光基的第四代孙,也生有七子,是双江杨氏家族“少七房”始祖。在《杨尚昆回忆录》中,有对杨世绥的记叙:“杨光基定居在蓬溪县涪江左岸的姬家坝。他的第四代杨世绥,就是我的曾祖父。杨世绥大概是个精明人,那时荒地很多,别人都抢熟地,他却雇人大量开垦荒地,凭借涪江水利和两岸适宜农耕的自然条件,变硗瘠为沃壤。若干年后,居然拥有土地500多亩,就像是‘跑马圈地’那样。”从以上可以看出,杨世绥是靠‘跑马圈地’起家的。

据了解,来到双江之前,杨世绥只从祖上分得两亩薄田,无奈之下才离开姬家坝。创业之初的杨世绥本钱很小,只能买些针头麻线之类的小杂货,自己编了一个竹背篼、一个圆簸簸,和一根小竹凳,做起了“簸簸生意”。过了不多久,他的“簸簸生意”变成了“箩篼生意”。

每逢赶场天,杨世绥都要到最热闹的米市坝卖小百货。后来,他放下担担一边开碾房加工大米,一边雇人开垦荒地种植谷物。并逐步发展为种植、加工、贩运一条龙,将大米贩运到各地,又从各地将食盐、饼肥、布匹等运回双江销售。之后,他买断官盐,开起了“杨三泰”盐号,统销小川北一带的食盐。

杨世绥并不满足于此,继而开起“川元通”商号,经销棉纱、丝绸、洋布、洋油等,在成渝、上海都设有分号。大至在道光年间,杨世绥成为富甲一方的首富。当时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关起城门的曾鸿泰,打开城门的杨三泰”,意思是说在遂宁城内数曾鸿泰的生意最大,在遂宁城外就数“杨三泰”的生意最大了。双江镇也因此而被世人称为“杨家场”。

同治七年(1868年)初,杨世绥因病去世,大家庭最终解体,除了留作祭祀用的良田一千亩和街房七通外,其余家产都分给七个儿子。分家之后,各房纷纷建造宅院,如长房的“大塘府第”、二房的“长滩子大院”、三房的“源泰和大院”、“兴隆街大院”,四房的“白土地大院”、五房的“田坝大院”、六房的“砖房子大院”等。杨尚昆的祖父杨传鼎为幺房,建造的宅院被称为“邮政局大院”。

民国时期

九十四世兴盛之中存危机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三十年中,在双江杨氏家族中,就有三十多人远涉重洋,前往英、法、德、美、日、苏等国留学深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族人子女在成渝、上海、北京等地读书,形成双江杨氏家族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其中以杨尚昆为代表的九十四世最为突出。常言道:茅屋出公卿,富家出纨绔。民国时期,双江杨氏家族为什么出现这一兴盛景象呢?

这与田坝大院主人杨守鲁有关,杨守鲁在任杨氏家族族长二十多年中,做了两件善事:一是在杨氏七房分家时,力排众议,主张按分产的比例提成,提留了二千亩田产和七通街房作为族产。这笔族产除用作每年春秋祭祀祖先外,还用来开办“永绥祠小学”,聘请一批饱学之士和进步人士来校任教。二是用这笔族产设立起大学及留洋助学金。凡族中上大学或留学的族人,均可向祠堂申请资助。正因为设立了这项助学金,才使得各房子弟有机会去外地读书或出国留学。

通过这样“请进来,送出去”,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潮得以进入这个偏僻的小镇,并猛烈地冲击着禁锢已久的封建家族,从而使家族发生了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因追求新思潮而走上革命之路或成为各领域的优秀人才,“邮政局大院”中走出了杨尚昆、杨闇公、杨白冰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田坝大院”则出现四代饱学的繁荣景象;一部分人继承了封建家族的衣钵而走向没落,兴隆街大院的主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兴隆街大院的主人杨紫丰,谱名杨宣浩,与杨尚昆的父亲杨宣永是堂兄弟。杨紫丰及其后人,并不像“邮政局”、“田坝大院”的主人那样“进新学、增知识、广见闻”,接受新文化、新思潮,而是继承了封建地主的衣钵,坐享祖先遗产,过着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杨紫丰本人妻妾成群,又吃大烟;两个儿子更是烟鬼和一个晚上可以输掉八十亩田产的赌棍。再加之当地权贵和驻军的逼赌讹诈,不到几年,风光一时的兴隆街大院便家道中落。

到了1941年,杨紫丰实在无法支撑,竞将巨资修建的大院以三千元大洋,卖给了本姓族人杨兴豪,搬出豪宅的杨紫丰和两个儿子也先后离开人世。兴隆街大院主人的更迭,记录了一个封建世家的没落,作为反面教材留给了后世。

1990年代

双江杨氏两地骨肉终相认

1990年3月27日夜,湖南怀化市市志办来了两位不速客。他们同时拿出证件,一彬彬有礼的小伙子自我介绍说:“我是辰溪铜湾黄溪人,叫杨尚安,这位是从四川潼南双江来的杨先佐,我们彼此都是为了寻根,确认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的祖籍而来的,所以来向政府汇报一下情况,希望引起重视……”。第二天,市志办便将这一情况向市领导及地志办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

原来在1990年2月,铜湾黄溪人杨先森偶然间在《东西南北》1989年第六期的旧杂志上,看到登有一篇《杨尚昆故里行》的文章,他细心阅读后,发现杨尚昆同志兄弟八人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尚”字,再看他的父亲叫杨宣永,祖父叫杨传鼎,文章作者杨先正也和自己同辈,四代人都和黄溪杨氏字辈相同。于是,他便将这篇文章带回村里传阅。老年人都回忆道:“清朝年间,我们这里到四川去了一支族人,恐怕就是他们,不妨派人去找找看”。

这年3月中旬,征得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同意,杨肇峰、杨宣刚二人抱着寻找亲人的强烈愿望,按照杂志上标明的地址前往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进行寻访。他们到双江一打听,当地的杨姓老人也都知道自己的祖籍是湖南辰溪县黄溪村。后来又找到族人杨尚颜及撰文的作者杨先正,查阅了两地族谱,对照了字辈:“文字通光昌俊秀,世传宣尚肇先宗,守清体道声名重,立志维勤继述隆”二十八字,两谱均完全一致。

为了慎重起见,双江方面委托杨尚颜、杨先佐、杨天柱等三人赴辰溪实地考察,并护送杨肇峰、杨宣刚回怀化黄溪老家。在离黄溪村约三华里的祖山坪有三块坟碑,其中一块已损坏,但尚有两块字迹清淅可见。杨尚颜等三人看到两碑所立时间均系“乾隆三拾四年”(1769年),立碑人为:杨昌智、杨昌礼、杨昌信、杨昌义、杨昌德、杨俊坤、杨俊一、杨俊绩、杨俊周、杨俊联、杨俊谞、杨俊祥、杨俊僖等,这均与杨尚昆家族族谱所载的名字完全一致。此时,

双方均为寻觅到了离散数代的亲人而热泪盈眶,激动无比。

文/图本报记者李嘉采写

(注:本文史料来源于《潼南县姬家坝光基始祖宗支杨氏族谱》第三谱、《潼南县志》、《双江杨氏探微》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曾秋云]

标签:双江杨氏家族 潼南

人参与 评论

独家策划

0
分享到: